PPP快讯!


来自:PPP知库     发表于:2018-12-20 19:13:21     浏览:275次

作者:记者 班娟娟


《经济参考报》12月13日刊发题为《PPP规范叠加环保强监管 环保产业或迎“涅槃”之变》的报道。文章称,“今年以来,一方面,中央环保督察加码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持续去杠杆,资本市场对环保的态度由热转冷,PPP项目展开深入调整。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环保产业似乎走入了十字路口。未来环保产业究竟是冷是暖?怎样的环保产业更有市场前景?”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近日在2018中国环境上市公司峰会上提出上述问题。

在与会专家和业内人士看来,无论是PPP规范还是环保强监管,都是一柄双刃剑,在给环保行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将倒逼其强化内功从而实现“涅槃”之变。

PPP清库 环保产业进入“冷静期”

一场关于不规范项目的清库风暴,让环保PPP似乎瞬间就进入了“冷静期”。“2013年以来,在财政部和发改委两大部门的大力推动下,PPP模式如燎原之火迅速成为基建领域主流,其中环境项目的占比是最大的。”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说。

大岳咨询董事长金永祥也认为,过去5年,正是因为PPP的大力推广,才使得很多企业收获了大量新业务,实现了规模增长,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行业也因此获得高速发展。

不过,也正是2013年以后,PPP市场开始逐渐暴露出问题,一些地方出现泛化滥用PPP的现象。据财政部PPP中心项目官员张戈介绍,去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财政部开始主动地规范整顿,防范化解风险,对中央、省、市、县四级的风险和项目管理都进行了升级,严格了财政承受能力10%的限制。截至今年10月,总共清理了2428个项目,2.9万亿元的投资额。

在这一整顿过程中,环保产业对PPP由热捧转为疏远。“前两年我们签了300亿PPP项目,今年没有签那么多,基本上绝大部分项目没太参与。”文一波坦言。

而外资企业代表苏伊士这几年几乎没有参与PPP项目。苏伊士新创建执行副总裁孙明华直言,目前PPP项目回报太低,他们接触的项目最高也就6%至7%、甚至更低,根本达不到投资要求。并且风险太大,特别是地方的支付能力和信用还有待提升。最近,苏伊士参与了武汉的一个PPP项目,实际只占投资的0.1%。“我们注意到,行业内不少项目往往重投资不重运营,重形式不重效果,重投资不重回报。”

配套规范将发布 “新PPP时代”来临

威立雅中国区副总裁、董事总经理黄晓军认为,一个PPP合同,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明确的价格机制、回报机制,也就是“物有所值”;二是要有非常明晰的服务边界,以法律来保障。

博天环境集团总裁吴坚表示,在PPP项目的选择上,企业要充分考虑项目后期的运营效果、可产生的社会价值,并依自身情况设立项目边界,做好风险控制。“PPP也是一种投资行为。建议企业既不要追求项目规模而盲张,也不要因为短时间内存在的问题就避而远之,应以理性看待PPP作为商业模式的价值。”

“清理整顿后,PPP将真正迎来新时代、好时代、大时代的发展。”张戈说。他还透露,财政部接下来还将配合司法部出台PPP条例,预计今年年底可能就会发布。“此外,我们也在准备一个配套的PPP规范实施政策,‘踩刹车’的同时也要促发展。”

根据全国PPP中心平台的数据,目前参与PPP项目的7029家企业中,民营资本和外资总共占比达到了48%。尤其是在市场开发较早、现金流回报比较稳定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领域,民营资本的参与率更是高达82%。

“民营资本对于整个生态环保领域的PPP是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他们的技术让政府方学到了很多风险分担、科学决策的知识,同时也让公共服务更加专业、更加多样,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张戈说,PPP在公众服务领域和生态环保领域将大有所为,希望各方继续保持对PPP的信心,为污染防治攻坚战贡献更多力量。

孙明华表示,2018年之前叫“旧PPP时代”,从2018年开始是“新PPP时代”。希望在“新PPP时代”有明确的政策和方向,也多给外资参与PPP的机会。

环保强监管 激发市场强需求

在环保督察的持续加码和需求升级的双重加持下,巨大的环境治理市场空间也在加速释放。然而,今年在环保行业中似乎出现了一个悖论。

“理论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强监管可拉动更多的环保市场,环保投资的高峰本该出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产业没有迎来‘春天’反而走入了‘寒冬’。”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说。

而在生态环境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看来,观察环保企业目前的境况,应从PPP金融政策、去杠杆等多种因素的大背景下,从环保强监管和产业发展等角度来看。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在任何一个阶段,依法常态环境监管都是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有些企业过分激进、负债率过高,而且高度依赖回款,这是资金错配的问题。个别企业出了问题不代表整个环保产业出了问题。

专家认为,目前的“常态化”生态环境监管措施被市场视为“强监管”。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与之前相对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相比,政策对排污的约束性大大提高,令市场倍感压力;二是生态环境监管措施的常态化对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从当前冬季雾霾情况的发展态势来看,生态环境强监管在未来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继续强化。”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中也认为,“强监管”还需要更“强”,各类专项行动都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但从环境质量的改善情况来看,约束性指标仍有待进一步落实。虽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动了监管力度的加大,但还有一些已经制定的政策没有真正落实,许多环保产业需求还没有真正释放。

但是,目前不少经济政策落实还不够。“以环境税为例,今年前10个月只收了80亿元,距离以前的200亿元排污费差距较大。”马中说,包括 “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环境治理本应该是企业要补的短板,是“一补”,但在落实过程中,一些企业却把环境治理当作成本,归到“一降”去了,导致政策执行错位。

吴舜泽认为,环保企业目前出现的问题不是环保强监管带来的问题。“其实很多现有政策能够解决现有问题,关键是能否有效落实,把政策用到位,解决好相应问题。但不要将政策和市场对立起来,两者应该相互促进。”

此外,专家表示,环保强监管的推进理应激发环保强需求,在引入系统性环境经济制度和政策工具之后,这个趋势将变得更明显,环保产业应该抓住其中的机遇。

来源:新京报

作者:记者  林子


一则募集资金的公告,让上市刚一年多的大千生态现金流短缺、应收账款持续走高等隐忧浮现。

12月4日,大千生态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亿元,用于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PPP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这6亿元中,大千生态计划将4.2亿元投入到泰和县马市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PPP项目(以下简称“泰和PPP项目”),余下1.8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记者查阅财报发现,大千生态2017年底实现营业收入6.78亿元,归母净利润0.78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3.14亿元,同比大减534.18%,与业绩情况严重不配比。今年前三季,大千生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仍然为-2.7亿元。PPP项目回款周期长,导致了大千生态现金流短缺,也增加了公司的财务费用。同时,大千生态的应收账款规模、存货减值风险也相应被抬高。

上市后经营现金流变脸,连续7个季度为负

“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是大千生态对于横跨赣江两岸的泰和县的描述,此处也正是泰和PPP项目的所在地。泰和PPP项目总投资约为10亿元。

募集资金可行性分析报告显示,在去年10月13日,泰和县旅游局就确认了大千生态成为泰和PPP项目的中标社会资本方,而公司在此前公布PPP项目进展时也表示,泰和PPP项目的起始建设期是从去年10月开始的。本次可行性报告介绍,泰和PPP项目预计建设期为2年,运营期为10年,预计总体内部收益率不低于10%。

到了去年11月17日,泰和旅游就作为政府出资方和大千生态成立了千和旅游公司,其中大千生态持股66%。截至12月4日,大千生态已经完成出资1.98亿元,算上泰和旅游出资部分,双方合计出资3亿元。

根据最新公告,大千生态如果募集到6亿元资金,就会投入4.2亿到这家千和旅游公司中,用于千和旅游支付建安工程费、配套工程费等支出。

实际上,大千生态在去年3月10日上市之前,就募集到了总额为3.31亿元的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2.957亿元,原本大千生态准备将部分募集资金投入到大千精品苗木基地改建项目上,但由于募集的资金总额不足以实施公司发行拟投入的全部募投项目,这2.95亿元全部用于补充园林工程施工项目营运资金。截至今年9月30日,募集资金已经全部投入使用。

2018年已进入尾声,泰和PPP项目的建设工期也早就走过了一半。在上市募集资金已经全部使用的情况下,大千生态在此时为项目募集4.2亿元资金,占项目总投资金额的42%。

从财报看,去年以来,其已连续7个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余额为负。

纵观大千生态业务,公司承建的园林绿化工程项目中相当部分属于地方政府及其城建投资主体投资的项目,竣工决算环节多、结算周期长。无论是PPP还是BT项目,工程回款周期都较长。财报显示,大千生态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的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1.26亿元、-9435.05万元、1597.34万元、7237.53万元。

尽管现金流此前曾有两年为负,但在上市前夕,大千生态现金流已逐年增加转正。可是到了2017年底,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8亿元,同比增长13.41%,实现归母净利润0.78亿元,同比增长12.46%,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3.14亿元,同比大减534.18%,且四个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均为负,与业绩情况严重不配比。不仅如此,今年前三季,大千生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仍然为-2.7亿元。

PPP领域专家、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告诉记者,PPP项目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年来,我国PPP项目发展迅速,一般来说,PPP项目在成立之初,政府方就会同社会资本方合资成立项目运营公司。

有业内人士表示,之所以会出现大量资本介入PPP项目的情况,正是由于部分PPP项目的预期收益较高,但实际上,PPP项目的市场化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也可能出现亏损。

除了PPP项目之外,大千生态还在发展EPC项目,这是指公司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

从营业收入上来看,去年大千生态的PPP项目带来营收为3.18亿元,相比于2016年的1.45亿元增加了119.17%,EPC项目则是去年才开始为大千生态带来营收,实现了1.26亿收入。

不过,大千生态现金流为负的原因也与为公司带来营收的PPP和EPC息息相关。大千生态在2017年报中解释,公司现金流为负,是由于公司PPP项目基本处在建设期,均未达到运营回购时间,尚未产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而项目建设期支付供应商货款较多;公司承接的EPC项目结算周期较一般按工程进度结算项目相对更长,从而导致项目收款变慢,经营净现金流量同比下降。

财务费用同比增477%,总资产中一半是应收款

随着现金流压力持续增加,大千生态对融资的需求不断增加。今年前三季,大千生态财务费用高达883.23万元,同比增长477.06%,主要是借款增加、利息相应增加所致。三季报显示,大千生态负债合计15.27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的10.16亿元增长50.29%。

公司在2018半年报中也曾表示,目前银行信贷政策日趋紧缩,融资利率持续走高,公司面临融资成本加大的风险。

此外,大千生态还要面临应收账款坏账风险。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司应收账款为4.36亿元,长期应收款为9.912亿元,二者合计占总资产的51.48%。

2013年-2015年,大千生态应收账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从18.97%上涨至30.89%。到2017年的时候,大千生态的长期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16.90%至7.51亿元。

公司曾解释称,公司应收账款主要包括由于工程结算与收款时间差形成的应收账款及项目质保金两部分。2017年的应收账款余额均为PPP项目建设形成的资产,较上年3.46亿元增长4.05亿元,这类项目目前均尚未达到运营回款期。

大千生态在2017年年报中提醒,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应收账款规模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并可能进一步增加。虽然公司已经按照账龄分析法足额计提了坏账准备,但仍可能出现客户无法按期付款的情况,公司存在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

据了解,大千生态的公共园林项目收款主要依赖于相关政府部门及其所属的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公司称,当前,地方政府及所属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如其支付能力出现不利变化,将影响工程项目的收款。

目前,大千生态已经有部分项目收款较慢。大千生态在今年4月20日曾在回复上交所问询函时指出,2017年,公司开始承接EPC项目。EPC项目结算周期较一般按工程进度结算项目相对更长,从而导致项目收款变慢,经营性现金流量同比下降。

结算速度变慢,去年公司存货余额增长5成

正如其名,大千生态主要从事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施工业务,项目构成包括公共园林、地产景观和企事业单位景观等三大板块,其中公共园林和地产景观业务收入占比较高。

从主营业务来看,2013年、2014年、2015年中,公共园林施工收入占公司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6.62%、74.29%、68.30%。

最近,大千生态的工程施工类项目在收入中比重持续增长。

公司称,公共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收入大增,主要是公司承接和持续推进了美丽蒋坝、黄山二期、徐州五山公园等PPP业务,来自于政府或下属事业单位投资的公共园林项目合同数量相应增加。相对地,为了配合公司业务重点的转移,大千生态对设计业务进行了重新定位,设计业务收入有所下滑。

目前,大千生态的主营业务仍然可以支撑公司业绩。今年前三季,大千生态实现营业收入5.48亿元,同比增长18.95%,归母净利润增长3.08%。

据了解,园林绿化行业工程施工普遍采取“前期垫付、分期结算、分期收款”的结算模式。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初期需要预先支付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程周转金等;工程结算根据项目完工进度分期结算、分期收款,且一般需保留工程质保金。

这种模式除了占用施工企业大量流动资金之外,也给公司带来存货跌价损失风险。

2013年、2014年、2015年,大千生态的存货余额分别为1.87亿元、1.97亿元、1.77亿元,占总资产比例分别为19.07%、15.49%、14.98%。而在2017年底,大千生态的存货余额已经达到3.56亿元,较期初增长53.69%,其中超过九成为已完工未结算资产,结算速度变慢。

大千生态的存货主要为工程施工余额,即还没有办理结算的建造合同成本和已确认的建造合同毛利。

公司表示,随着公司承接的工程施工项目的不断增加以及工程施工业务规模的逐年扩大,存货中工程施工余额不断增加。如果由于客户财务周转短期困难导致延期结算,可能使存货中的工程施工部分出现存货跌价损失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实际上,PPP盈利点难寻、回报周期长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难题。12月7日,新京报记者就上述相关问题致电大千生态董秘办,电话无人接听。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资产交易专栏丨完善交易机制,打通PPP融资和退出通道【天金所、济邦咨询联合推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