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是大理核心竞争力和魅力所在,在国家鼓励创新投融资体制及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大背景下,大理州市党委政府决定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洱海保护治理,在科学论证后运用规范的PPP模式实施洱海环湖截污工程,落实保护洱海的重要指示,推动洱海保护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
结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洱海保护治理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紧迫要求,为统一规划、高标准实施环湖截污工程建设,项目按照“依山就势、有缝闭合;管渠结合,分片收处,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挖色、双廊、上关、 湾桥、喜洲、古城共新建6座污水处理厂。
为了加快以洱海保护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科学治湖·智慧监管”目标,使洱海保护治理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系统化、科学化管理的转变,提高管理效能,强化项目运营监管, 提供政府购买服务付费依据,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整合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共享”的原则,大理市启动了洱海流域生态环境智慧监管中心建设,逐步实现“1+N”扁平化综合信息系统, 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监管,为环保局、洱管局、流域局、水文局、水务局及住建局等政府相关部门提供重要的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自2016年9月启动建设, 2018年11月建设完成并投入试运行。
建设了一个监管中心:集成多功能展示大厅、弧形展示大屏、三维应用智能化管理显示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PS数据中心、综合管控平台、会议系统、后台硬件存储等,实现了集中展示、存储、考评功能。
制定出台了一批标准:制定了监管中心的数据、视屏、网络等接入标准;出台了《大理市洱海环湖截污PPP项目运营考核体系》,按115项考核指标对污水处理厂和管网进行考核,正在报批《大理市洱海环湖截污PPP项目运营管理方案》。
整合了七套软件系统:水环境监管系统、固体废物监管系统、视屏监控系统、建筑数据BIM建模系统、水资源调度系统、运营考核评价系统、洱海执法系统,全部布署在监管中心,统一展示、统一推送、统一存储。
建设了一批监测站:通过中心建设,结合目前州市实际,新建设了155座自动化监测站,包括污水处理厂、提升泵站、入湖河道、洱海湖湾、藻水分离站、雨量站、农灌溉泵站等(详见附表),完善了监测体系。
使用效果逐步显现:全市实行了扁平化管理,10座污水处理厂、1个垃圾焚烧厂、10座垃圾中转站、31条河道、7座藻水处理站等全部纳入监管,实时在线采集的数据对日常监管、预警研判、考核付费发挥重要作用。
由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实施污水处理厂、提升泵站和调蓄池自动监测系统、进出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对古城、湾桥、喜洲、上关、双廊、挖色污水处理厂12个进、出水口水质、水量进行实时监测。监测参数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PH、流量,共计6项监测参数,监测周期为2小时一次;对才村、富美邑、古生等16个提升泵站水量、水位进行实时监测。监测参数为:流量、水位,共计2项监测参数。
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以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应用物联化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预警等技术构建的在线自动监测体系,实现实时连续监测、远程监控,能及时掌握水质、水量状况,并对每一个数据进行溯源,形成流程日志,并已通过省计量院、第三方检测单位进行水质、水量设备比测,做到每一个数据的真实有效, 实时准确统计汇总分析污水处理的水质水量,为政府付费提供重要依据,建立起全面监管、精确计费、科学考评的运营管理系统,达到项目建设的预计目标。实现环湖截污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系统化、科学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强化项目运营监管, 为政府PPP项目付费提供有效依据,达到政府购买服务付费依据和截污治污工程数据的综合利用、信息共享。
由厦门四方德信科技有限公司对大理洱海环湖截污 ppp 项目进行考评系统开发,确保障项目有效落地、确保污水处理的质量,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常态监管机制,严格践行“按质量付费”,针对该项目采用“1+1+1”的全程监管,按效付费的解决方案。三个一分别是:一套标准、一个监管系统、一支考核队伍。一套标准就是量身定制的考核标准体系涵盖机构管理、工艺水平、设备投入情况、人员投入情况、作业质量等综合性指标考核,细化考核,量化扣分;一个监管系统(包含了五个建设内容:数据中心、建设监管系统、运营监管系统、评价考核及辅助决策),通过物联网传感监管设备采集项目实时数据,系统导入考核标准体系进行日常考核,整改反馈及考核成绩;一支队伍是指精通考核体系的专业化考核队伍,执行日常现场考核工作。
对PPP项目运营进行日常考核,落实“按效付费的激励约束机构”,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标准体系”,委托第三方专业的监管机构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考核形成考核成绩,考核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付费的金额,如下所示:
A、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方签订PPP项目付费测算模型,制订考核标准体系,协商好考核分类对付费金额如何进行调整;
B、SPV项目公司在项目投入运行后,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或对公共产品进行日常管养维护;
C、政府委托第三方监管机构对SPV项目公司的服务质量按考核标准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并生成月度或季度考核成绩;
D、政府部门根据服务量及考核成绩计算月度或季度付费金额并执行付费。
2015年8月18日和8月21日,经过两轮竞争性磋商确定中国水环境集团作为预中标社会投资人,并在中国政府采购网进行公示。通过近一个月的商务谈判,于9月23日签订了PPP项目合作协议。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合作、肝胆相照”的原则,由大理洱海投资公司代表政府方与中信水务公司合资设立SPV公司(即大理洱海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根据协议,由SPV公司负责项目的实施,污水处理厂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模式,合作期限30年(含3年建设期);污水收集干渠、管网、泵站采用DBFO(设计—建设—融资—运营)模式,合作期限18年(含3年建设期)。
项目于2015年10月启动建设,并按州市“七大行动”指挥部要求下几次提速,为切实落实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省长阮成发 “6月30日前实现环湖周边生产生活污水全部收集处理,做到没有一滴污水直接入湖”承诺,2018年3月州提出截污治污“百日攻坚大会战”再次提速项目建设,按照“目标倒逼、工期倒排”,采取“5+2,白加黑,24小时连续施工”等方式,形成了大干快上的会战态势。
项目按期在6月30日前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并实现全闭合。截止2019年1月2日止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26159万元,完成总规模5.4万立方米/天的挖色、上关、双廊、喜洲、湾桥、古城等六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总计231.42公里的环洱海东岸、北岸、西岸截污治污干管干渠建设,其中:主管84.192公里、河道支管101.822公里、尾水管42.915公里、干渠2.486公里建设;完成长育、青山、西闸河、弥苴河、仁里邑、古生、磻溪、富美邑、才村等9座污水提升泵站建设;完成挖色二级泵站、挖色三级泵站、双廊等3座尾水提升泵站建设;完成双廊尾水三级塘库建设。
1、环保验收:双廊污水处理厂已于1月11日投入试运行,挖色、上关、喜洲三座污水处理厂已于3月30日投入试运行,湾桥、古城污水处理厂已于4月30日投入试运行。双廊污水处理厂于9月17日获环保验收批复,于9月19日获运营批复。上关、挖色、湾桥、喜洲、古城五座污水处理厂于2018年12月14日通过环保验收,于2018年12月26日获得环保验收备案,项目六座污水厂已达标运营。
2、工程竣工验收:2018年12月28日完成项目六座污水处理厂和泵站的验收。
3、水质情况:6座水厂投运以后,厂区结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60)、《城镇污水处理泥质标准》(CJ247-2007)强化工艺控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出水水质经化验室、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市级监测站检测,现出水水质已全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排放,对改善洱海的水质取得了积极的作用,对生态建设具有积极影响,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臭气处理:各处理单元采用全封闭设计,运用先进的生物复合除臭技术,将预处理单元、生化处理单元及污泥处理单元收集的有害性气体通过微生物氧化分解作用、活性炭吸附作用去除,实现厂区排风口臭气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已经超过行业标准。
5、污泥处置:厂区污泥经脱水后含水率在80%以下,采用全封闭的污泥车运输至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资源化利用,污泥的安全处置率为100%。
项目六座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情况为:双廊污水处理厂尾水排入位于双廊梨花潭村的尾水塘库,挖色水厂排往麻甸水库(七一水库),喜洲、湾桥尾水排入作邑水库,上关污水厂排往江尾湿地,达标排放的尾水进入水库和湿地后,将再进一步的经过生物净化,更加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云南加油报全媒体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