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证券:快速说清轨道交通PPP


来自:泰州市证券期货协会     发表于:2016-09-11 14:15:00     浏览:359次

9月7日,我们市场上独家发布了轨道交通深度报告《轨道交通重塑时空,万亿级市场保增长》,在文章首段即提出“以PPP为导向的社会资本加速介入,有望使得轨交设备行业迎来新一轮增长期”的观点。8号发改委召开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机制创新研讨会,验证逻辑。自发布深度以来,首推的【康尼机电】涨幅11%,创年内收盘价新高,鼎汉技术13%,永贵电器6%,建议标的新筑股份6%。

正文

1、为什么突然开始大力推进轨道交通PPP?

    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其一、轨道交通当下需求非常旺盛;其二、为了控制政府资产负债率,缓解短期资金压力。二者如果少其一,PPP的动力都会不足,比如政府4万亿投下来,需要社会资本进入的动力就会小很多。地铁类项目投资巨大,目前全国平均每公里7-8亿元,一线城市已经超过10亿元,政府亟待发展而又财力不足,PPP乃时代的必然选择。另外,中央也担心地方政府急于上马轨道交通项目而过度透支财政,所以设定了GDP1000亿元和财政收入100亿元的双门槛。

2、PPP到底是否能为政府赚钱,还是饮鸩止渴?

这是让人比较疑惑的地方,首先,轨道交通是惠及民生的基础设施,政府作为人民的代表来修建服务于人民的基础设施工程,本身政府的盈利需求就很弱,或者能够补贴亏损就行,而且政府融资成本很低,具有先天优势,所以政府通过自身融资开发项目的资金成本会很低,而引入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自然会抬高项目整体资金成本,表面上看,PPP自然不划算。但是,PPP项目融入的不仅仅是资金:

比如,北京地铁4号线2009年10月开始运营,到2010年京港地铁运营的非票务收入,已经与北京地铁运营公司所经营的所有线路非票务收入持平(2010年北京地铁公司运营里程数是京港地铁的8倍)。这就是民间资本的力量,可以大幅提升项目运营效率以创收,降低运营成本以省钱,企业获得收益,百姓和政府也得到实惠,这样看来,PPP的最佳效果就是实现人人共赢,此时多付给民间资本一块利润非常值得。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体制上的差异,代表政府的纯国资公司运营,缺乏相对的约束和激励措施,也自然欠缺动力提高效率和压缩成本,其实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所以PPP在全球都很普遍。

3、PPP是主题概念性投资,还是具有足够持久性?

      轨道交通产业(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国铁),是当下供给侧改革,稳经济和保增长的重要抓手,这是政府给的定位,网上可以查到近期的原话,而PPP是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重要抓手,那自然当下轨道交通PPP的发展就是中国供给侧改革大业推进的重要抓手!所以,这不是主题性投资,这关系到国家大势的稳定发展,至少在十三五期间PPP都会得到大力推进,我们坚信利好政策会陆续出台。

4、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在所有类型基础设施中的地位如何?增速如何?

     至少五年之内,轨交交通产业地位最高,增速最快。国家每年基础设施投资大概20万亿元水平,轨道交通产业大概8000亿元国铁+5000亿元地铁,国铁部分的增速趋缓,我们测算CAGR 10%水平,地铁增速最快,CAGR保守估计30%,而基础设施整体的增速CAGR大概8%。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攻坚时期,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艰难时段,我们建议要再重视一些时下充当国家经济托底手段的轨道交通产业,这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捕捉的靓点,要顺国家大势而做投资。

5、PPP项目的难点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好,之前没有普及?

     难点在于项目周期长(建设期+运营期在30年左右)、合同结构复杂、风险分担的设计机制要足够巧妙、履约信任成本较高等。之前没有普及的原因在于:

    第一、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搞PPP。因为PPP要在前期尽量识别、处理和分担各种风险,财务、咨询、律师、设计等各方力量参与的费用支出会比较高,小的PPP项目覆盖不住这些成本,会削弱收益率;但是轨道交通项目投资额巨大,民间资本方注定要实力强劲,否则通不过政府资审,预计民间资本牵头方多为大资金和大国企等,很多诸如设计、律师、财务、咨询等成本可以在公司内部消化,他们本来就有内设机构提供这些服务,边际使用成本较低,这样PPP项目总成本可降低不少。

    第二、PPP项目的成功,强烈依赖于各参与主导方间的相互配合和信任,对PPP深入的了解和认知,之前的我国人才储备还不够。目前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为国家培养和储备了相应的人才,尤其是北京地铁4号线成为了全国各地方政府机构学习的样本案例,可以说在城市轨交领域,PPP的意识已经逐渐深入人心,目前已经到达了大力拓展的时点,北京市轨交4号线、深圳市4号线及杭州市1号线,长沙、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福州、南昌等多个城市的多条轨交线路正在或准备采用PPP模式,早已不是停留在概念阶段。

    第三、之前政府不差钱,所以对引入社会资本没动力。当政府资金充裕时,是缺乏动力引入民间资本的,这个可以理解,但是目前缺钱了,而且负债率已经较高了,PPP就成为了国家发展之需。

6、什么样的社会资本愿意进入这个领域?

    基于轨道交通PPP投资的特点,目前适合进入该领域的社会资本有四类: 保险资本、国企、港铁(特殊的外企)、国内要转型的房地产商。外资因对中国体制不甚了解和熟悉,投资不动产相对比较保守。保险资本投资很符合“低风险、低收益”这个特征,比如近日呼市1号线正式落地签约,该项目深圳市太平投资有限公司加入,实现险资参与地铁PPP第一单。房地产商有万科、绿地等,已经走在了前面,主动追求与轨道交通捆绑式发展,这是未来房地产商发展的一个大方向,需要记住的是:要想富,先修路,先有路,才有房。

7、轨道交通PPP为什么要采用“轨道+物业”发展模式,制约因素是什么?

    可以看一下港铁,其中因土地资源配给带来的收入(包括卖房、商场租金等)占比大概四成,车站非票务收入占三成,票务占比不到15%。所以城市轨交项目的收益大部分体现在“外部性”,只有把外部性的部分囊括进来,PPP项目整体收益才有保障,对社会资本才有吸引力。另外只有轨道+物业“联合开发”才有真正优势,比如:如果轨道和物业是一个投资者,可以节省大量费用和工期,在地铁通车后,上盖物业的商业若同步运营,地铁客流与商业人流可以互联互通,若由两家投资,运营时间就很难协调。另外,联合开发利于一体化施工协调,特别是上盖物业,涉及地铁工程与地产工程之间的结构衔接,如果分属两方,会显著增加沟通成本。当下发展城市轨交PPP制约因素之一,就是中国土地受《土地法》保护的招拍挂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轨交+物业的一体化融合开发,不过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寻求各个层面上的突破,比如深圳地铁采用了土地作价出资模式等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不管怎样,未来一旦招拍挂制度有所突破,对整个城市轨道交通板块的快速发展将是一个大大的催化剂。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专题系列八大分流时代的PPP不是新旁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