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及国内建筑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建筑业传统发展模式与竞争模式难以为继,使得建筑企业通过转型升级获得持续发展的内外在要求越来越迫切。在当前PPP大热的背景之下,大力推行PPP模式被认为是支撑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家分析,一方面PPP模式为建筑业带来了更广阔的业务市场和更宽广的利润来源。据悉,目前全国各省市拟推介及已推介的PPP项目投资额将超过20万亿,主要集中在市政公路、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医院、学校等多个领域,通过大规模、多领域的推广拓展了建筑企业的发展空间。
同时,在PPP模式之下,建筑企业利润来源由建筑施工的单一利润变成了建筑上下游多个利润点的汇集,可以分享项目投资、运营等多个环节的利润,其质量、效益也远高于传统施工模式,提高了行业和企业的利润空间,并使其盈利更加持续、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此轮PPP模式中建筑企业作为社会资本方要全程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投融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使得施工企业由原来单一的施工承包商向投资商、施工承包商、运维服务商等角色转变,更有助于建筑企业实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为其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当然,伴随机遇而来的,参与PPP项目,也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融资压力和运营风险。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运作PPP项目,必须转变传统的角色定位、发展理念,并通过把控PPP项目业务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能力,锻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方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PPP项目综合性、长期性、复杂性、投资巨大等特点以及建筑企业一般性发展“短板”,决定了联合其他社会资本,通过组建联合体实现强强合作将是建筑企业参与PPP更具持续性的主流方式,这也暗合了PPP模式“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特性。
一切从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开始
面对这一轮的PPP盛宴,建筑企业要紧抓机遇,更要谨慎以对。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教授、清华大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副院长王守清提醒包括建筑企业在内的社会资本方,“需要注意的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如果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能符合政府的要求,则可能血本无归。”而建筑企业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其前提是基于PPP的特性,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实现中铁(上海)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川所认为的,PPP价值理应包括的“让有能力的企业更加有作为”。
转变“乙方”思维,更好地适应新角色
专家提醒,在PPP项目中,建筑企业要注意转变传统的“乙方”思维。中建总公司基础设施部执行总经理赵广建在调研中重点强调,PPP模式的属性决定了作为社会资本方的建筑企业,其角色定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过去单纯的建设者转变为现在的集投资、建设、运营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商。这决定了PPP模式下的建筑企业已然从过去“为别人建项目”变为“为自己建项目”,企业的参与程度更深、参与感更强,相应的,肩上的责任也更大。
为此,建筑企业就不能按照传统的“乙方”思维去运作项目,去与合作方进行谈判,必须以全新的角色定位对项目进行充分地研究和策划,了解合作各方的真实利益需求,促成其在项目认知和运作上达成共识,共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之PPP最大价值与目标。
转变惯性思维,更全面地认知和适应PPP
对于作为社会资本的建筑企业而言,逐利是其天然属性,而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曾公开表示,PPP模式就是微利,但回报稳定,想要暴利的企业别来。同时,建筑企业发展至今,“重建设轻运营”的短期建设思维根深蒂固,与PPP项目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建筑企业在参与PPP项目时,必须深刻认识其基本属性,并转变一直以来适应于短期、暴利项目的惯性思维。在调研中,当被问及在当前对民营资本尚不十分友好的PPP项目环境下,作为民营企业的江苏南通三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颇局的关键时,重点提到两点,一是始终将实践PPP模式视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常规动作,以平台型企业的积极构建全面推进PPP项目实施。二是主动认知PPP并在主动认知的基础上提前进行战略布局的调整,研究转型策略、健全体系。正是以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为基础,去主动认知和适应PPP,南通三建才能在PPP市场上获得了高度认可。
注重从战略高度把握市场需求
赵广建表示,PPP模式的推广,要求建筑企业在战略层面上,一方面要建立打通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如建立发展规划、投资、运营等领域的战略指导,抓住机遇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另一方面要培养积极的合作意识,与上下游产业合作,与资本合作,再大的企业,在PPP领域若是一直单打独斗,其实施项目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发展前景也将受到制约。
另外,PPP模式的大力推广,无疑将大幅度提升建筑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中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兰萍表示,建筑企业在参与PPP项目过程中,要时刻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战略。她表示,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的资源运作和整合过程,关键在于企业对战略方向的把控。对于具备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大型建筑企业,可以从传统承包方式向设计—采购—施工(EPC)方式转化,以及向工程加融资、工程加投资方向发展。对于中小型施工企业,则可以选择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或与实力更强的大型央企、国企和民营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区域市场。
注重以契约文化实现多方共赢
PPP模式下建筑企业核心能力建设
当前,在PPP项目竞争中,以大型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占据绝对优势。一般认为,原因在于央企有政府背景,且融资能力强、融资成本低。但南通三建副总裁袁备,则根据其实践分析,事实上,地方政府优先选择央企,主要是看中央企的规范管理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对过程的把控力度以及运作过程中的责任感。
北京中建政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舰表示,建筑企业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但行业多年来一直保持的高速发展态势掩盖了各类问题,导致企业短视、追逐短期利益,质量、安全等被忽视,行业的健康发展受到重大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构建出来。当前的PPP项目建设热潮在对建筑企业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无疑将倒逼着建筑企业进行核心能力建设。梁舰说,本轮PPP热潮有益于建筑行业进行一次“优胜劣汰”,提升行业企业的平均水平,特别是为优秀企业提供了一次很好的“转型升级”锻炼和发展的机遇。
专家提醒,PPP项目联合体的伙伴选择应重点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考虑潜在合作伙伴对联合体整体能力的贡献,拟选伙伴必须至少在某一方面能力上具有核心竞争力且此能力恰为联合体所急需;
2.考虑合作伙伴能力的优势互补性和战略协同性;
3.有利于风险的合理分担与控制和降低整体运作成本;
4.考虑合作伙伴的诚信情况以及伙伴间企业文化等的相融性。
PPP模式下建筑企业重点风险分析与控制建议
首先,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在于选择性忽视PPP项目的风险因素,只看到了PPP的大项目、大资金、大回报的诱惑,只想着如何去中标。可以说,这种思维和办事方式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但必须根治,否则因风险识别和应对不足将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
其次,因前期研究和投入不足造成规划设计缺陷风险,将给项目运作全过程带来不利影响。这也建筑企业多年以来的项目运作思维和方式息息相关。专家表示,国外做PPP项目,前期投入极高,主要是搭建团队和项目论证,通过招募资深的工程建设、运营、财务、法律人才,组建项目团队,来规避项目风险。国内情况,往往是前期投入不足,不舍得前期花钱,总认为还没挣钱就花钱,结果是省了小钱,损失了大钱,见了棺材才落泪。
对于传统模式下,基本不做前期规划设计的建筑企业尤甚。对此,专家提醒,一是对于前期调研和收入预测等可行性研究必须深入,调查范围除了必要的市场及项目情况外,还应包括拟合作政府诚信、政府预算及政府债务情况,应对政府的履约能力进行充分调研,不可完全依赖政府的承诺,着重防范政府信用风险;二是高度重视项目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设计,其优劣,事关项目未来合作的成败,要建立足以保障社会资本方权益的法人治理规则,在公司控制权方面与政府博弈,至少应达到平衡;三是重视项目融资方案的落实和项目合同的细化和完善,以可具操作性为指导,尽可能地预知风险、规避风险。
1.项目自身收益、期限等条件与市场供给存在错配问题。
收益方面,国家层面一直鼓励给予社会资本合理收益以促进项目尽快落地,从目前市场实际情况来看,项目落地比例较小,这其中重要原因就是社会资本的合理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或得不到保障,很多问题因暂时被掩盖而留有产生风险的隐患。比如(1)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在操作PPP项目时,仍然选择最低价中标原则,认为最低价中标就完全等于降低了项目成本,而忽略或故意选择性不考虑项目的“全周期成本”,要知道PPP项目不同于传统施工项目,其不仅包括投资建设,还包括更长期限的运营,后续成本对整个项目的总体成本至关重要,而与地方政府最低价中标相呼应的是部分建筑企业为获取项目,在投标时少报甚至不报合理利润,把争取利润留到中标以后再说,从而预埋了很多纠纷的隐患;(2)目前市场上较大比例的PPP项目自身不具有或者具有较少的盈利能力,项目自身收益不能满足投资者的合理回报,而政府配套的相关收益保障措施跟不上。
期限方面,目前PPP项目期限普遍较长,与市场上资金期限不匹配,建筑企业很难全部采用自有资金去做长期投资。政府在操作PPP项目时,应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充分调研市场情况,做好项目整体规划,盲目加长期限往往会大幅增加项目实施成本。
2.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性有待提高。PPP处于行业初期,从业主单位、咨询机构到实施机构,都不甚专业,项目整体规划、模式设计、具体操作不当往往给后期项目实施带来比较被动的局面。
3.部分地方政府越位及履约信用问题有待规制。在PPP模式下,政府跟企业、跟社会资本应该是一个平等合作的关系,实际上行业中有一句可以表明现状:再小的政府,对企业来讲,都是大政府;再大的企业,对政府来讲,也都是小企业。部分地方政府越位、对待合同的随意态度,致使社会资本往往感觉不到安全感,导致项目落地失败。
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有赖于PPP项目顶层设计方面的完善。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PPP正处于全面铺开阶段,已经暴露了一些问题,鉴于PPP项目的长期性,应该还有更多的问题尚未暴露。建议尽快完善PPP相关法律法规问题,从项目招标方式、权益保障机制等方面,在尊重市场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法律层面的规范性文件,规范当前存在的低价中标、不理性竞争、政府与社会资本权利义务不清晰等源头性问题,尽量消除各种隐患,为项目后续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3.完善相关金融支持政策。尽管市场上有国开行、农发行资金,近期保险资金也允许投资PPP项目,但上述资金在实际使用及操作过程中还不能覆盖整个行业,还是需要出台相关的金融支持政策,鼓励更多的商业银行结合PPP项目的具体特点开展业务,切实地为PPP项目融资提供支撑。
针对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风险管控,专家强调,企业要借助专业优势,合理规避风险。从传统承包模式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参与,使得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过程中的风险点也都发生了根本变化。面对现阶段缺乏协调机制和完善的合同体系,项目生命周期运作过程不充分透明,政府和社会资本均缺乏合作和契约精神的市场环境,建筑企业需要借助专业咨询机构的经验优势,准确评估和识别项目风险点,制定专业风险规避方案,以保障投资本金的收回和合理回报的获得。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