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实务PPP领域最大的机会或在资产证券化
来自:
PPP操作实务 发表于:2016-09-28 08:05:00 浏览:429次
今年三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大篇幅谈及基础设施等资产证券化问题,明确提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以市场化方式筹集专项建设基金,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改制进行市场化融资,探索基础设施等资产证券化,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用好1800亿元引导基金,依法严格履行合同,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
但增量里还是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什么样的项目可以做PPP?PPP履行什么程序?PPP什么样的回报才合理?多少年是合理的?其实这些事情现在都不是很明确。 有些地方把PPP变成了类似于BOT、BT这种政府兜底的安排,名义上是一个PPP,但是实质上跟政府引导没有太大区别;有些地方的一些重点项目包括棚户区改造、新城区建设都是政府在主导,政府是直接利益方,这些都会让社会投资者觉得有些东西没有履行相应的法律程序,也没有透明化,影响了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政府不应该是个运动员,它应该是一个裁判和规则的制定者。 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不统一也影响PPP的进展,现在到底是特批经营还是政府采购来推动PPP的一些未来收益的实现也存在一些分歧。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实现新的PPP模式,其实是一个大的课题。 PPP领域最大的机会可能在于资产证券化
地方政府的现有资产状况是地方债的75%在基础设施和一些固定资产上,比如政府办公楼、商业设施、保障房、有收费权的一些公用设施,还有一些市政基础设施,如地下管网、道路桥梁和公园场馆、学校、医院等非经营性的设施,这些公共资产数额存量规模非常大。 从存量入手,把政府持有的存量资产证券化,换取一个中长期发展基金,然后用这个中长期基金做本金、做增量。通过证券化形成一个流动性的退出方式,在法治框架内解决了存量资产的盘活和增量资产的资金需求。这也是我们正在探讨的新的PPP投资模式。 李克强总理在去年达沃斯论坛的致辞中明确提到了“地方性债务70%以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是有资产保障的”,地方性债务所对应的不动产资产,特别是土地资产已倍率增值,这是实行“不动产证券化”的良好契机。此时推进基础设施资产甚至是公共产品证券化,形成存量资产的“PPP”模式,将更有效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这不仅是化解地方债的有力工具,更能给资本市场提供优质资本产品,并从长远有力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平稳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以化解地方债为目标,基础设施等资产甚至是公共产品证券化的需求就凸现出来了。 北京炜衡(成都)律师事务所PPP团队,是国内领先的PPP专业团队,已经为国内多个大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PPP项目提供专业服务,还出版了专业著作:《PPP操作指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们会努力给大家提供关于PPP实务的原创成果和分享PPP实务操作经验,希望对从事PPP有关工作的人们有所帮助。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