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阵痛期,面临着外需疲弱、消费增长缓慢的压力,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注重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再向社会集中推介一批有现金流、有稳定回报预期的项目”;与此同时,发改委公告征集传统基础设施领域PPP项目典型案例;9月9日发改委召开电话会议安排部署促投资补短板纵深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强调“做好传统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推广工作”,轨道交通、水利、地下管廊、海绵城市以及农村公路电网电信等基础设施有望成为发力重点,教育、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有望进一步开放。随着PPP政策密集发布,推动落地速度加快,未来基建投资有望维持高增长,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的步伐也将加快。
专家分析,一方面,PPP模式为建筑业带来了更广阔的业务市场和更宽广的利润来源。据悉,目前全国各省市拟推介及已推介的PPP项目投资额超过20万亿元,主要集中在市政公路、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医院和学校等多个领域,通过大规模、多领域的推广拓展了建筑企业的发展空间。同时,在PPP模式之下,建筑企业利润来源由建筑施工的单一利润变成了建筑上下游多个利润点的汇集,可以分享项目投资、运营等多个环节的利润,其质量、效益也高于传统施工模式,提高了行业和企业的利润空间,并使其盈利更加持续、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此轮PPP模式中建筑企业作为社会资本方要全程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投融资、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使得施工企业由原来单一的施工承包商向投资商、施工承包商和运维服务商的多重角色转变,更有助于建筑企业实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为其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当然,伴随机遇而来的,参与PPP项目,也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融资压力和运营风险。
专家提醒,在PPP项目中,建筑企业要注意转变传统的“乙方”思维。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基础设施事业部执行总经理赵广建在调研中重点强调,PPP模式的属性决定了作为社会资本方的建筑企业,其角色定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过去单纯的建设者转变为现在的集投资、建设、运营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商。这决定了PPP模式下的建筑企业已然从过去“为别人建项目”变为“为自己建项目”,企业的参与程度更深、参与感更强,相应的,肩上的责任也更大。为此,建筑企业就不能按照传统的“乙方”思维去运作项目,去与合作方进行谈判,必须以全新的角色定位对项目进行充分研究和策划,了解合作各方的真实利益诉求,促成其在项目认知和运作上达成共识,共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之PPP最大价值与目标。
对于作为社会资本的建筑企业而言,逐利是其天然属性,而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曾公开表示,PPP模式就是微利,但回报稳定,想要暴利的企业别来。同时,建筑企业发展至今,“重建设轻运营”的短期建设思维根深蒂固,与PPP项目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建筑企业在参与PPP项目时,必须深刻认识其基本属性,并转变一直以来适应于短期、暴利项目的惯性思维。在调研中,当被问及在当前对民营资本尚不十分友好的PPP项目环境下,作为民营企业的江苏南通三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通三建”)成功破局的关键时,其董事长黄裕辉重点提到两点,一是始终将实践PPP模式视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常规动作,以平台型企业的积极构建全面推进PPP项目实施。二是主动认知PPP并在主动认知的基础上提前进行战略布局的调整,研究转型策略、健全体系。正是以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为基础,去主动认知和适应PPP,南通三建才在PPP市场上获得了高度认可。
赵广建表示,PPP模式的推广,要求建筑企业在战略层面上,一方面要打通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如建立发展规划、投资、运营等领域的战略指导,抓住机遇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另一方面要培养积极的合作意识,与上下游产业合作、与资本合作。再大的企业,在PPP领域若是一直单打独斗,其实施项目的能力都很有限。另外,PPP模式的大力推广,无疑将大幅度提升建筑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中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兰萍表示,建筑企业在参与PPP项目过程中,要时刻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战略。她表示,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的资源运作和整合过程,关键在于企业对战略方向的把控。具备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大型建筑企业,可以从传统承包方式向设计采购施工EPC方式转化,以及向工程+融资、工程+投资方向发展。对于中小型施工企业,则可以选择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或与实力更强的大型央企、国企和民营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区域市场。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