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在我国并非全新的事物,虽然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我国曾积极尝试以PPP模式来发展基础设施以及市政公共事业,但由于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缺少活跃的金融市场支持,以及在一些早期项目中出现的管理混乱问题,PPP模式在中国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其潜能没有充分发挥。作为早已经出现的PPP模式,在近期再一次被反复提出来并“强制”实施,小编认为这无疑是PPP模式在我国落地的又一大契机。
那么,PPP对我们的生活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按照百度百科对PPP的定义,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资本可以参与政府建设项目的投资了。
在民间投资有所下滑的背景下,PPP模式被业界寄予厚望。要充分发挥PPP项目带动有效投资、激活民间投资潜力、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关键是要给民间资本良好预期,这包括市场化、法治化环境的营造,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等。
PPP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公私部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具有其他投融资模式不具备的优点。在基础设施领域、民生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采用PPP模式引入民间资本,既缓解政府投资的筹资压力,又扩大了民间投资的投资领域。
而资本逐利的本性要求PPP项目必须确保民间资本的投资回报率,让民间资本有利可图。如何有效避免“在保障民间资本的长期回报合理的基础上,反而使政府兜底所有的风险”这一局面?有专业人士指出,避免民间资本利润超出合理区间,避免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高企,对于那些无法实现预期盈利的项目,应通过政府贴息、建立补偿基金、税收减免等多种途径使投资者获得合理投资回报。
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将由目前53.6%提高到60%,大量农村人口的市民化,以及原有城市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相互形成相关基础性投资需求不少于40多万亿元,巨大的基础设施需求,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特别是在当前政府负债高,企业负债超限,土地财政又难以维继的情况下,必须考虑新的融资模式,把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已经累计起来的雄厚的社会资金引进来,形成社会与政府资本有效合作,而PPP模式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很好的切入点。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