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建筑业的大环境下,建筑企业传统的发展模式、盈利模式难以为继。环顾整个建筑市场,PPP模式“炙手可热”。在国务院的主导下,财政部、发改委有关PPP的文件一个接一个出台。
目前,国家明确应用PPP模式的领域有:市政工程、轨道交通、地下管廊、海绵城市、小城镇建设、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等。仅财政部入库的PPP项目,投资额已超过12万亿。还有七成的PPP项目正正待审核、验证(数据:财政部PPP中心第4期季报)。
PPP模式是建筑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筑企业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的不二选择。
1、PPP模式带来更大的业务市场和利润
目前,全国拟推介及已推介的PPP项目,主要集中在市政公路、轨道交通、城镇开发、地下综合管廊等多个领域,这将大大拓展建筑企业的发展空间。
PPP模式之下,建筑企业利润来源由建筑施工的单一利润变成了建筑上下游多个利润点的汇集,可以分享项目投资、运营等多个环节的利润,其质量、效益也高于传统施工模式,提高了行业和企业的利润空间,并使其盈利更加持续、稳定。
2、PPP模式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PPP模式下,建筑企业作为社会资本方要全程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投融资、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使得施工企业由原来单一的施工承包商向投资商、施工承包商和运维服务商的多重角色转变,更有助于建筑企业实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
做好“三个转变”
建筑企业运作PPP项目,必须转变传统的角色定位和经营理念。
1)施工企业角色转变:由原来单一的施工承包商向投资商、施工承包商和运维服务商的多重角色转变。
2)盈利模式转变:由建筑施工的单一利润变成了建筑上下游多个利润点的汇集,分享项目投资、运营等多个环节的利润。
3)经营范围转变:PPP项目主要集中在市政公路、轨道交通、城镇开发等领域,更强调专业性。如果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符合政府的要求,可能血本无归。
PPP项目综合要求高、周期长、投资大等特点,决定了联合其他社会资本、通过组建联合体实现强强联合的经营模式。这将是建筑企业参与PPP更具持续性的主流方式,也暗合了PPP模式“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特性。
跳出3种思维模式
1、传统管理思维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如果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能符合政府的要求,很可能血本无归。要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其前提是基于PPP的特性,转变传统思维方式。PPP项目周期长,对企业的专业施工能力、融资能力、资金管控能力,以及后期运营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
对于建筑企业来讲,特别是管理层,需要提前理清思路,做好预演,全面思考在项目进行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PPP是机遇,更是挑战,PPP的终极目标是“让有能力的企业更加有作为”。
2、“乙方”思维
PPP模式的属性决定了作为社会资本方的建筑企业,其角色定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过去单纯的建设者转变为现在的集投资、建设、运营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商。
这决定了PPP模式下的建筑企业,已然从过去“为别人建项目”变为“为自己建项目”,企业参与程度更深、参与感更强。
因此,建筑企业就不能按照传统的“乙方”思维去运作项目,去与合作方进行谈判。必须以全新的角色定位对项目进行充分研究和策划,了解合作伙伴的利益诉求,在项目认知和运作上达成共识。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曾公开表示,PPP模式就是微利,但回报稳定,想要暴利的企业别来。
3、“重建设、轻运营”的思维
建筑业发展至今,“重建设轻运营”的短期建设思维根深蒂固,与PPP项目的要求相去甚远。建筑企业在参与PPP项目时,必须转变一直以来适应于短期、暴利项目的惯性思维。
“南通三建”董事长黄裕辉认为,建筑企业要主动认知PPP,并在主动认知的基础上提前进行战略布局的调整,研究转型策略、健全体系。2016年10月,昆明市政府与南通三建等三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1000亿元,通过ppp模式在城市更新改造、产业运营、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展开合作。
建企如何实现“华丽转身”
具备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大型建筑企业,可以从传统承包方式向设计采购施工EPC方式转化,以及向工程+融资、工程+投资方向发展。对于中小型施工企业,则可以选择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或与实力更强的大型央企、国企和民营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区域市场。
在战略层面,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如建立发展规划、投资、运营等领域的战略指导。与上下游产业合作、与资本合作。在PPP领域,再大的企业如果选择单打独斗,其实施项目的能力都很有限。
建筑企业也必须改变以往“拿项目”的方式、人情化管理方式、以现场施工管理为主的项目管理习惯。
PPP模式下,建筑企业必须更加注重合同管理、树立诚信观念、强调诚信建设,与合作各方建立起以合同为依据、以法律为手段的契约文化,从而保障各方权益和利益,共同分担各类风险,实现多方共赢。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