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盛宴开席:为啥“叫好不叫座”?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同提供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从20世纪90年代起,PPP模式开始在中国发展,早期集中在高速公路、水务、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2000年以后,拓展到市政公共事业,如污水处理、地铁等行业。
PPP项目的大力推进,与全局规划与顶层设计密切关联。数据显示,自2013年至今国务院各部委出台相关政策50余项,特别是2014年以来显著加快,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关配套举措。记者梳理发现,2016年财政部公布的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共计516个,计划总投资金额月约1.17万亿元,在项目数量与投资金额的增幅上远超前两批示范项目。有媒体统计,截至2015年末,地方公布的PPP项目达1800多个,累计投资额达3.4万亿元。
PPP项目的大力推进,与全局规划与顶层设计密切关联。数据显示,自2013年至今国务院各部委出台相关政策50余项,特别是2014年以来显著加快,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关配套举措。记者梳理发现,2016年财政部公布的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共计516个,计划总投资金额月约1.17万亿元,在项目数量与投资金额的增幅上远超前两批示范项目。有媒体统计,截至2015年末,地方公布的PPP项目达1800多个,累计投资额达3.4万亿元。
尽管PPP模式积极推进,但能找到合作伙伴的是少数,一些项目处于无人问津状态。“随着市场快速发展,参与各方对PPP模式正在重新审视,转变观念认识,这种氛围是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深耕资本创始人王棘表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此前一些地方将PPP作为缓解债务压力、“甩包袱”的手段,接触项目时往往想到的是现金流和资金成本,用“银行的钱”、与央企合作成为首选,但由于落地项目少、区域发展速度慢,地方政府的思路正在转变;对社会资本而言,早些年参与的更多是“基础建设”,并不是地方“基础经济建设”,没有发挥外脑、管理、资源整合等优势,选了最苦最累的活,影响积极性。
财政部PPP中心数据也反映出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现状。在今年7月底,中心负责人介绍说,前两批示范项目已签约的社会资本共119家,其中民企43家、混合所有制8家、外企3家、国企65家。民企占比为36%,前三类非国企合计占比45%。
王棘表示,国家倡导PPP模式,政策落脚点不在于稀释地方债务风险,缓解土地财政困难,更大的意义是发挥社会资本管理和技术优势,参与地方经济社会软实力与硬实力建设,转换提升政府职能。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