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助推海绵城市建设仍有一定困难


来自:苏州建科院     发表于:2016-12-27 15:53:01     浏览:248次

今年以来,致力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海绵城市建设计划正在各省市内迅速推进,PPP模式作为经济新常态下促进项目投资的重要抓手,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推动作用也日益突出。

PPP模式助推海绵城市建设新常态“海绵城市”理念的兴起,被众多专家学者视作是新形势下拉动投资增长和消费需求的经济新增长点。但是,海绵城市建设所涉工程技术复杂,另外由于资金需求量较大,更是对项目融资方式以及投资体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创新海绵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有效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也成了经济新常态下的优先选择。

根据《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未来中央财政将就此投入399亿元资金。如果各城市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意即最高还有39.9亿元的补助。因此,中央财政在目前30个海绵城市试点和25个城市地下管廊的总投入将达到660亿元以上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夏季全国范围出现内涝的城市超过70个。随着环保领域各类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PPP作为促进民间投资的重要抓手,其项目规模正在稳步增长。财政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PPP项目库项目数量达到1万个,总投资额突破12万亿。其中,环保领域PPP订单主要为海绵城市、黑臭河、城市供排水等项目。

众多业界资深人士指出,伴随PPP模式的持续发力,由于具有缓解城市内涝、提供经济下行支撑和提高百姓城市生活品质等重要作用,海绵城市建设得到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全力推进。据测算,“十三五”末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将突破1万亿。随着地方相关政策高密度落地,试点项目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海绵城市万亿市场空间已经打开。

但据权威媒体的报道消息称,公开资料显示,按照预期,鹤壁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总投资32.87亿元,其中政府财政投资27.24亿元,剩余5.63亿元资金需靠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来解决,PPP模式所占比例约17.1%。PPP模式占比显然不大。也就是说,尽管建设海绵城市的投资空间大,项目选择多,但社会资本进入海绵城市建设领域仍选择观望。应该说,缺乏稳定收益回报,是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采取PPP模式的最大难题。

与传统政府供给模式相比,PPP模式具有减少政府财政压力、优化风险分配、提高供给效率、提升项目产出收益和促进创新竞争等优势。一方面,政府可以借助社会资本的资本优势,加快公用设施(如河道治理设备、城市排水设施等)的建设和加快公共服务(如雨水收集、污水处理等水生态环境服务)的供给,通过物有所值和财政承受能力评价,进而提高政府资金供给效率,避免由于盲目投资造成过大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在PPP模式中进行合理分工和协调,利用社会资本的专业能力,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条的打通,发挥“海绵产业”各个上下游环节优势互补,协同创造优势,发挥“1+1>2”的整体效益。

理念创新打造海绵城市建设新格局虽然PPP模式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由于海绵城市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产品价格机制不完善以及项目收益率不高等因素,在实践中都制约了PPP模式在海绵城市建设运用中的落地和推广。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进而指出,PPP模式用在海绵城市,不像一吨污水处理完了是干净的,很容易计算出来。海绵城市相当于在建一个生态绿地系统。这部分的服务怎么计算是一个难点。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特别成功和完善的模式,PPP模式应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还有一定困难。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发改委与财政部的楚汉之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