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方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来自:文琳阅读     发表于:2017-03-15 02:54:26     浏览:440次

2014年下半年以来,PPP的概念在中国迅速蔓延,PPP项目也在中华大地上迅速铺开。从财政部颁布第一批PPP示范项目开始,数以万计的PPP项目,数以千万计规模的PPP投资在各省市迅速铺开。政策连续出台,形势不断向好,催生了PPP项目不断呈“井喷式”增长,可谓“形势喜人”。同时PPP项目的落地率也是值得称道,据统计,至2016年12月底,全国入库项目落地率已达31.6%,第三批示范项目的落地率也已达到了42.9%。国家及各省各地市对PPP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应该说PPP已经在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和规范发展的大好时期。

PPP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和专业,政策虽然向好,形势固然喜人,但在在PPP项目大力发展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作为PPP项目发起方的政府方,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惑是不能回避也不容忽视的

我们在参与大量的PPP项目服务实战过程中发现,面对“PPP”这样一个“来势汹涌”的“怪物”,这样一个新兴的领域,又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从未接触的行业和专业,很多的政府不是一知半解,而是完全不解,有的是“勉为其难”的,更多的是“摸着石头”走“硬着头皮”干,甚至有的从思想上是抵触的。

笔者认为政府方在PPP实施过程中“不懂”“不知”“不愿”的现象必然给PPP实施带来问题和困难,留下风险和隐患。现实中已经存在的PPP项目推进较慢,不规范操作,以及PPP实施过程中不断涌现新的问题和矛盾,就是以上现象带来的不良后果和反映。

以上问题的存在,有很多人总结了很多的因素,但笔者认为有两个关键词“观念”“专业”即最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点,一是对PPP认识不足,二是缺乏懂PPP的专业人才,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对PPP认识不足,对国家大力推行的PPP模式的观念和思路不能改变,直接导致的后果PPP推行进度缓慢,问题不断


主要表现:不及时学习和领会国家层面有关PPP的政策精神和导向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连续发文鼓励PPP发展规范PPP的实施,尤其是财政部财金【2014】113号文、156号文及国家发改委的一系列文件等对PPP项目的实施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而且完全可以用于实践操作,只要认真学习就能及时掌握有关PPP的政策精神和实战技巧。

    但在我们服务过程中,极少遇到有真正了解PPP政策和实务操作的政府官员。大部分人对国家大力推行和提倡的PPP没有认识甚至认识有严重偏差,不少人认为,与传统模式相比,采用PPP模式的流程比预想要复杂和困难,还有的认为用“BT”模式不是很好吗?合同一签又方便又省事,为什么非要搞什么“实施方案、财政承受能力评审、物有所值评价”?认为又花钱有浪费时间。因为不了解政策法规精神,不了解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需,所以从思想上观念上就不能改变,行为上更不会重视。

俗话说“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当作为PPP项目发起人的政府方自己的观念都不能转变的话,又何谈PPP项目可以顺利推进,快速实施?笔者所在地区不乏需要用PPP模式推进项目建设的县市,但是,由于有关领导对PPP认识了解不够,观念不能转变,因此,就不愿意采用PPP模式,还是选择直接融资或利用平台公司发行债券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二、缺乏PPP运作的专业人才和专业经验,直接导致的后果是PPP实施过程中问题不断出现



主要表现在:


1、作为政府方PPP的专业实施机构,缺乏PPP操作的知识和专业经验,“外行人做内行事”


根据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财金[2014]113号) 第十条规定,“政府或其指定的有关职能部门或事业单位可作为项目实施机构,负责项目准备、采购、监管和移交等工作”。实际上,很多政府部门完全是被动地成为了PPP项目实施机构,自己也不懂PPP专业知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也没有具体的内设科室或专门人员来对接对内对外的工作。


2、缺乏懂PPP运作专业人才,无法知晓PPP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和隐患


按照财政部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要求,PPP项目操作共分五个阶段19个流程。五个阶段中的第一个“项目识别阶段”就要求有项目初步的实施方案、物有所值评价报告、财政承载能力论证报告等基础的资料,尤其是《实施方案》及PPP项目合同应该都是PPP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重中之重。

按照财金【2014】113号文的要求,PPP实施方案要具备:项目运作方式及交易结构、项目主要边界条件、监管框架、风险分配基本框架、项目采购、财务测算分析等涉及工程、财务、法务、商务等非常专业的内容和规定。 按照财金【2014】156号文的要求,PPP项目合同要严格按照财政部规范的合同文本来签订,以有效地避免在未来10年甚至30年的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和风险。

现实是,政府方这类专业人才也许有,但专业程度和深度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PPP涉及的各类专业领域专业知识度熟悉和掌握的人更是没有。所以,面对咨询机构提供的实施方案看不明白也无从下手,更不知道如何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笔者在服务某棚改PPP项目时就遇到类似情况,咨询机构的实施方案中财政部要求的关键问题严重缺漏项,边界条件含混不清,方案还设置了高额回报率,甚至“明股实债”的条款也在方案中体现,问题大量存在。但是,政府方拿到实施方案后根本看不明白,只是感觉一头雾水,也看不出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关人员让我们看看这个方案有什么问题,我们提出了方案中大量存在的违规和约定不明等问题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后来聘请我们做该项目的PPP专项顾问,对方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后,该项目才得以顺利实施(现在已经落地)


 3、盲目相信咨询机构的承诺


按照财政部有关文件要求,PPP项目识别阶段要求的初步实施方案、物有所值评价报告、财政承载能力论证报告等要有专业的咨询机构来完成,全国多数省市财政部门也都建立了“PPP项目入库咨询服务机构名录”。但对绝大多数政府来说,操作PPP项目都是第一次,对咨询机构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服务质量的好坏等等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在选聘咨询机构时做不到“心中有数”,一般都认为咨询机构的服务水平没什么区别。

其不知PPP项目的实施涉及工程、财务、税务、法务、商务等戈领域的专业知识,目前我国多数咨询机构只有工程技术和财务测算专业人员,还有的本来就是招标代理机构的转型。人员的配备远远不能满足投资量大、涉及面广又领域不同的PPP项目。但多数的咨询机构在承接PPP咨询服务是都会大包大揽地告诉客户,什么专业知识都懂,专业人才都具备以获取政府方的信任。只有在实施方案无法通过专家的评审和专业的论证之后,才发现很多咨询机构的服务水平不是像他们一开始“吹嘘”的那样高那样全,但此时,后悔晚矣!

笔者在服务某道路PPP项目时就曾遇到此类情况,当时是号称国内有名的某咨询机构为该PPP项目提供全部咨询服务,但直接服务的团队成员都是一些没有经验的新手。在PPP项目采购结束后准备和社会资本方签订合同谈判时,对方对PPP合同及章程和协议提出了100多条的问题,政府方不知道怎么去应对更不知道如何去解决,招采活动结束后很长时间都无法签订合同,后来也是政府方又专门聘请我们做该道路项目的PPP专项顾问,经过与社会资本方的多次沟通谈判合同才得以顺利签订。

     当然,PP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不够专业。PPP项目周期长、专业性强,在操作过程中会不断面临新情况,不断出现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由专业人才来解决,如果政府为实施机构配备好的专业人员,专业人员掌握好PPP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就能大大避免PPP项目实施过程各类问题的出现,也会快速地推进PPP项目实施的进程。



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建议政府方应做好以下及方面的工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和增强对国家大力推行的PPP模式认识的高度



积极学习,认真领会国务院及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不断出台的政策法规和文件精神及实质要求,提高对PPP模式重要性的认识,紧紧跟上经济发展的大势。


二、重视专门机构建设,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尽可能设立实施PPP项目的专门机构,不断加强专业人员PPP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笔者所在省的两个地级市就有政府专门设立的PPP中心,多名专职人员为全市PPP项目的实施提供专业专门服务,积累了越来越专业的理论及实战经验,较好地推动了当地PPP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慎重选择咨询服务机构



树立“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的理念,将PPP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工程、财务、法务等交给不同专业的人完成,而不是由一个咨询机构大包大揽。


四、寻找PPP项目“监理”防火墙


寻找可以担当PPP项目“监理”角色的中介机构,为PPP项目的顺利实施再加一道“防火墙”和保险。


作者 江苏义行律师事务所  朱静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今日导读

公众号  wenlin-yd:文琳阅读  

1、  【干货】一文读懂PPP产业基金投资运作模式及风险控制(建议收藏和转发)

2、  PPP资产证券化看PPP项目再融资风险管理

3、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退出机制企业间无偿划转资产的涉税处理及例解

4、  PPP常见三大误区,你知道吗?

5、  PP项目融资方式(带图解)

6、  PPP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方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7、  企业间无偿划转资产的涉税处理及例解

8、  别笑 | 金融人士眼中的中国地图解密金控势力的版图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产业基金专题(一)政策背景与发展优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