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的秘密


来自:乔戈里8611     发表于:2017-03-23 08:58:20     浏览:342次

      昨晚看了央视一个节目,说现在二级市场上的PPP概念如火如荼,涵盖了环保、公路、养老等原先由政府财政出资的项目从政府投资变为公私合营以后,政府财政负担减少了,企业获得了利润,金融机构得到了稳定的业务。


      但是有没有人想过,原来由政府投入的项目,周期长效益低,有些回报期更是遥遥无期。为什么摇身变成PPP就多方受益了呢?


      一块大小不变的蛋糕,原本只有政府一家吃,还嫌太小不够吃,现在突然多了企业、金融机构(银行、证券市场)进来分食,却变成了大家都有饭吃,岂不是不合逻辑?


      这就回到了金融的本质——资源调配,使资源在不同时空内进行合理地配置,达到最小浪费的效果。


      可以说,作为名义上解决政府债务危机的形式,让非平台企业参与PPP是一种很高明的做法,但是作为隐性担保的角色,政府决不允许项目的资金成本太高。但是社会间接融资成本又不低,企业的利润从何而来?昨晚央视2台市场分析室,点出了关键所在:施工利润。请注意文字——相当丰厚。


      这就是蛋糕没有增加而各方获利的秘密:原来由政府财政投入的基建项目,由于各种人为因素,招标中标价格浮高,哪怕是按照定额价格,因没有优化,无形中这块蛋糕的一大半已经通过层层转包施工落入了私人口袋。


     最典型的案例,请参考2016年8月华夏时报文章《白云机场2.4亿工程转卖4500万》。


      而通过PPP,业主变成了投资企业,自然把原先这块的流到别人口袋的肥肉在公司的层面分割了,这是第一个秘密。


      第二个秘密,则在于融资成本,由于有了政府隐性担保,加上一些国有企业作为PPP主体,银行巴不得倾囊相助。这一点,其实也是资源的转移,虽说叫做公私合营,其实还是国有企业。由于国企低廉的融资成本和可以无限透支的政治信用,慢慢地部分国企蜕化成为资金通道,主要在房地产、基建、PPP等领域和民营企业“合作”,“明股实债”,收通道费,赚了业务量,提高了业绩,而民营企业借机获得融资。


      那么,这些沦为通道的国企和这样的寄生模式,到底是金融创新模式,还是隐藏的债务危机?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中介乱象方案、合同都不会做
下一篇:

乔戈里8611   最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