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开始申报,河南文化强省建设如何搭上快车?


来自:河南省公共文化     发表于:2016-06-11 01:18:06     浏览:412次
         6月8日,财政部联合文化部等二十部委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评选工作的通知》(财金函[2016]47号)。文化部门首次作为工作的推动部门出现在国家PPP战略实施的文件中。财政部门首次正式面向文化系统征集PPP项目,是一个重大的信号,表明文化领域正在融入国民经济的大循环中,正在与国计民生的大项目接轨,同时也有助于转变文化系统的传统观念,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投入文化领域,避免政府部门办文化资金来源单一、使用方式落后、效率不高的问题,注重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其实,文化与PPP的“联姻”在有关部门的努力推动下早已开始“破冰”,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 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42号),文化领域首次被纳入,在第二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中11个文化项目被纳入,总投资规模超1000亿元。2015年底,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以奖代补政策的通知》(财金函[2015]42号),规定对纳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按照投资规模给予一定奖励。其中,投资规模3亿元以下的项目奖励300万元,3亿元(含3亿元)至10亿元的项目奖励500万元,10亿元以上(含10亿元)的项目奖励8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将从中央财政普惠金融专项资金中列支,据悉2016年度资金总额达到150亿元。为配合PPP项目的推广,财政部还发起设立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支持基金,基金总规模1800亿元。基金将为PPP项目的落地提供融资支持。截至2016年4月末,纳入财政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的文化类项目已达到223个。
河南省文化系统征集PPP项目领跑全国

财政部第二批确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的206个项目,总投资金额6589亿元。与第一批相比,涉及领域向文化、旅游、科技、养老、教育5个社会类项目大幅扩展。据统计,其中涉及文化、体育和旅游的项目共计16个,占本批项目的7.77%。文化类项目涉及河北、吉林等8个省市,其中河南省项目数量最多,为5个,其中洛阳市表现十分抢眼。洛阳市入选的涉及文化领域有3个项目分别为:栾川县凤凰广场、栾川县文化艺术中心、洛阳古城保护与整治。

目前洛阳市已成立了PPP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包括财政、发改、住建、交通、水务、农业、教育、民政等委局主管领导,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具体负责PPP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在项目推进方面,洛阳市明确了PPP项目实施机构,本着风险合理分配的原则,由各项目实施机构负责项目立项、环评、土地规划等工作,为社会资本引入创造了良好条件。“对于PPP项目,政府不能盲目地一发标、一挂网、一发布就完了,而是要做很多具体的工作,包括对项目的识别、准备、采购、执行,对社会投资方的选择,以及合作过程中责任的划分等都要有细致周全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奠定后续成功的基础。”洛阳市财政局副局长熊文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以古城洛阳保护与整治项目为例。洛阳古城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由于年久失修,洛阳老城渐渐沦落为洛阳市面积最大、人口最集中、基础设施最差的棚户区,散落其中的几十处文物古建岌岌可危,文保与民生困局亟待破解。
 
2010年,以老城东南隅、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为主体的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被提上议事日程。经过3年修改和完善,古城保护和整治的相关规划获得国家级专家委员会和河南省住建厅评审通过。项目规划区1360亩,涉及居民9000余户、2万多人。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古城保护与整治工程的核心与关键。2014年12月,经河南省专家初审,洛阳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金元古城保护项目)入选PPP模式开发建设项目。该项目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由洛阳市政府与上海升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全过程”合作关系。项目的总投资额达到85亿元,也堪称是洛阳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以明清建筑风格为基调,集文化展示、文化创意、文化商业于一体的文化示范区。
 
在专家看来,洛阳PPP项目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政府工作做得非常扎实。项目聘请了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并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操作指南,完成了项目的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价。


1、
“PPP”带动市场参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文化领域特别是公共文化的产品和服务主要依靠政府投入,重视强调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但“标准化”、“均等化”不代表 “免费化”、“单一化”,加大政府投入也不意味着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PPP的概念在文化领域的推广有助于打破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界限。特别是“文化消费”的概念提出之时,无论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还是文化商品均面临着打破供给端的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供给效率的新命题。近期,国家鼓励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正是打破文化事业体制与文化市场的边界,与PPP的思路初衷有极大的共性。

2
“PPP”确保政府与民营资本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在文化领域引入PPP模式,有助于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入文化领域。一段时间以来,民营资本投入文化领域面临着“不敢投”、“不愿投”、“没有能力投”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民间资本投入文化领域长期存在着“玻璃门”、“弹簧门”的障碍。通过推广PPP模式,通过政府公共利益和企业经济利益的绑定,让民营资本“敢于投”;通过投资周期的延长将项目经营的短期风险“熨平”,把变短期逐利为长期获利,让民营资本“愿意投”;把政府的高信用优势与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管理运行的高效率结合,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文化项目的融资效率,让民营资本“有能力投”。真正把引导民营资本投入文化领域按照“三严三实”的精神做实,而不是作为“口号”长期空喊。
3
“PPP”助推政府职能转变,打造服务型政府
财政部门正式征集文化领域的PPP项目对于拓宽文化领域的投融资渠道,提高文化部门、文化系统融入经济运行的“主战场”具有重大的机遇。应该积极主动作为,加强与财政部门协调,动员更多的文化类项目申报并享受以奖代补、基金注入的支持;加快文化领域的PPP业务普及和人才培训,让文化系统、文化企业能尽快接受PPP模式的理念和操作方式,迅速形成有效的工作能力,切不能用传统的“文史哲”思维看待经济领域的新事物;结合推进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流转、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等工作,把PPP的优势充分发挥,形成工作合力。
4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动态】首个高速公路PPP项目落地,政府保底不兜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