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隐形玻璃门如何破解


来自:重庆PPP     发表于:2017-02-11 20:29:44     浏览:377次

  在国家大力推进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项目领域,民营企业遇到了不少隐形的玻璃门。

  PPP模式近3年在中国被快速推广,不过民营资本参与度不高,是困扰着决策层的一大难题。财政部副部长、PPP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史耀斌在去年底的全国财政系统PPP工作推进会上就毫不避讳地指出,个别地方政府通过设置高额保证金、注册资本、银行存款等条件,制造“隐形门槛”。财政部PPP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30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中入库PPP项目已经达到10828个,入库项目总金额约12.95万亿元。截至2016年10月,946个PPP项目已经落地,总投资额1.56万亿元。如此巨大的体量,其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新华社报道称,一些PPP项目看似向民企敞开大门,但设置的资质条件、工程业绩、专业要求等过高,民间资本很难达到要求。有的招投标中限定企业要有30年以上行业经验等硬性条件,这样的高门槛等于把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排除在外。

  究其原因,在于政商环境不清澈,官员一举一动容易招致怀疑和议论,为求安全,宁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些地方官员认为跟民企打交道存在政治风险、道德风险,且面临较大审计、舆论压力,不想让民企参与,但又不好直接表现出来,就通过设置高门槛来将民企拒之门外。史耀斌此前说:“一些地方不愿意和民营资本打交道,认为不可控、风险高,再加上项目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和民营资本合作会面临较大的审计、舆论压力。如果民营资本收益高了,就容易引发国有资产流失、政府监管不力、利益输送等质疑。”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投资尽管对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越来越重要,最近几年势头却在衰减。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补短板”作为了2016年五大任务之一。如果将“补短板”的涵义扩大,民间投资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短板”之一。2012年以来,我国的民间投资增速出现逐年下滑的态势,2013年,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2.7%),到了2014年,增速就下滑到了18.1%,2015年下滑到了10.1%。到了去年,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11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3106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仅有3.1%。

  民企方面,本来不缺乏投资热情,由于投资环境欠佳,于是出现如下怪现象:由于部分行业不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却允许外资进入,很多民间投资通过ODI(内地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走出去后,以外资身份避开“弹簧门”和“玻璃门”。

  当然,从全国范围来看,地方政府设置“隐形门槛”排挤民企的做法并不普遍,一些地方如北京还会优先选取民企来做PPP项目。史耀斌在部署2017年PPP“五个”工作发力点时,第二个就是着力提高民营资本参与率。

  但是从全局和长期角度来看,在优化民间投资环境方面,可补的短板的确还很多。

  在投资领域方面,需要向民企开放更多领域,长期看理想情况是过渡到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官员管理方面,需要从根本上确立法治化的政商关系,微观上体现为对官员的考评需要减少主观化,单靠说教不能消除官员不作为的根源。总体来说,优化投资环境的主旨理念在近年来的改革文件中已经有多方面的表述,在经济下行压力面前,这些都需要尽快具体化。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文件目录整理全了,从立项到竣工是204个!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