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创新?变革?践行——2017中国医院院长论坛”于4月15-16日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首都医疗集团常务副总裁隋国平作为学术嘉宾参与“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应对慢病”的主题讨论。参与该主题讨论的嘉宾还有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费用核算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财政部PPP专家库专家张毓辉、北京安贞医院院长魏永祥、礼来公司公卫促进项目副总裁李安文、和睦家医疗总裁李碧菁。
3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引导社会资本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参与医疗、养老服务等机构建设。“医疗PPP热”是大势所趋。
首都医疗集团常务副总裁隋国平在讨论中提到,首都医疗集团是顺应北京市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大政策指引,由北京国资公司发起成立的国有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平台,近两年也通过一些项目在PPP领域先试先行,参与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
隋总表示“PPP是在地方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引进社会资本,但同时又不适合社会资本以股权的形式进入。因此从本质上来说,PPP可以说是政府基于项目的债权融资行为。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关于主体和增信,医疗PPP的主体和利益相关方是谁;由谁来做增信;关于治理结构,包括前期规划、医院运营、学科建设、人才招聘等方面,投资方和融资方的权责如何分配;资金退出问题,是否可以做资产证券化等等。期待政府政策方面能够先把这些问题理清,才能使得医疗领域的PPP项目能够有实质性的推进。”
首都医疗集团希望未来能够创造一种新型的第三类办医机构——“社会企业”,这种企业属于公司化的法人主体,资产权属清晰,但不追求过高的利润,满足国资对企业的考核之后,将所得剩余利润进一步投入到医疗事业当中。当然“社会企业”也不是慈善机构,会通过企业化运作,获取收益用于自身发展及贡献社会,这是有别于纯政府和纯市场机制的第三类力量。
首都医疗集团将探索创建国有资产为主体的新型“社会企业型”医疗机构,引入法人治理架构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探索信托、托管、合资等多种产权形式,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实现企业化、自主化、集团化、连锁化、信息化、差异化方向创新发展;采取有效的成本管控、激励、支付制度;引入多渠道资金投资。一方面有利于盘活欠佳存量资产,培养造血能力,保持合理盈余,降低国资流失风险;一方面有利于扫除与公立医疗机构合作上的机制障碍,促进PPP、合作公立医院的运营提升、分级诊疗整合医疗体系的搭建。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