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PPP模式深受政府重视,PPP的项目内容包括医疗、农业、水利、商业和交通等等,几乎所有产业,PPP都有所涉足,各个省市也在积极探索PPP的新模式,尤其是金融行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PPP面临了很多问题,今年财政部也出台多项文件规范PPP项目,让PPP项目回归正确的轨道。
成绩卓著的PPP
PPP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缩写,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同参与公共服务领域项目的构建、运营。今年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就指出,要抓紧出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引入社会资本条例》,现如今,根据国家发改委的信息,近两年,全国PPP的项目落地的速度越来越快,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已经涉及市政建设、科技文化、农林畜牧、医疗养老、教育等行业。
近日,国家也出台了支持“飞地经济”的相关文件,文件要求鼓励合作,立足市场,共同设立投融资公司,广泛采取PPP等模式,让政府和企业携起手来。而“飞地经济”便是指两个经济发展悬殊的地区建立起协作关系,两者优势互补,在经济上共同发展。早在世纪初,苏州便作为新加坡的“飞地”进行发展,也为苏州的经济带来了跨越式的发展,如今PPP模式加入“飞地经济”的发展方式,对于地方与企业,都将会是新的发展时机。
不仅各地设立PPP项目储备库,国家发改委也设立了PPP项目储备库和推介库,在这其中,仅安徽一个省份,就有1078个项目被纳入其中,总投资额达到10213亿元,其中364个项目纳入推介库,总投资额度达到4000多亿元。
成绩之下问题凸显
6月6日,财政部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禁止了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名义来进行融资的行为,而这些披着PPP外衣的“伪PPP”项目,其实早已层出不穷,政府相关部门确定要立法,起草活动也已经开始。
今年2月份,湖北省就因为武汉轨道交通的工程涉嫌PPP项目操作不规范而收到财政部的致函,而实际上,此项目的确属于“伪PPP”,违反了规定。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PPP模式最为显著的特征。中央政府推出PPP的本意是希望在政府预算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以PPP模式借力民间资本加大基建投资。采用PPP模式引入民间资本,一方面能够降低政府杠杆率,另一方面可以解决资金问题,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然而,PPP项目运作中存在的不规范操作可能会将加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以明股实债来说,如果这种用政府财政资金作为社会资本的劣后金的情况得不到纠正,会给地方政府增加债务,在地方政府不断加码基建投资的背景下,其中的风险不容忽视。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