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开始,中国力推PPP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了。从2014年初开始,当时被语言会化作“一地鸡毛”的PPP变成了一大批“金凤凰”。
但是,正当不断有人从外行成为内行,开始摸清楚PPP的门道的时候,并且不断有舆论批评PPP市场种种不规范的时候,盈哥觉得,中国PPP的未来已经开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朗。
根据官方统计,我国目前各级政府推出的各类PPP项目的总金额已经达到了十几、二十万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体量,完全够资格成为我国当代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了。而这个经济现象,不仅值得全世界PPP专家来研究,更值得全世界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来跟踪和研究。
PPP的本质
PPP 的本质就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创新,说白了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仅在中国,就是在英国、法国和美国等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新生事物。从理论上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人类经济活动中永远的命题。这个命题的内涵通俗来说,就是政府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举个例子,英国1989年的水务私有化或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原有国有企业的改制,国有水务企业实施证券化和混合所有制,在这之前,英国水务奉行的是长达近一百年的政府和事业单位体制。
PPP发展历程
回顾PPP发展历程,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上其他国家推行PPP的背景与我国相当不同。英国和其他国家的PPP最初背景就是财政吃紧,不得不借助市场的力量。随着市场机制的应用,PPP模式的优势被不断发掘和提升,进而逐步改变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游戏规则、政企关系和政商边界。这一进程还在持续,但是还会时不时地受到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影响,例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使英国的私人融资活动(简称“PFI”)投资额大幅下降,并导致了PF2的形成。
而中国推出PPP的背景虽然与全球金融危机有关,但却是在政府不缺资金来源,尤其是在全球货币超发,导致城市土地价值激增、政府更加不缺资金的环境下开始登堂入室,并向纵深发展的。所以,回头再看看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简称“43号文”)就会有别样的意味——在货币超发的背景下,43号文并不能真正地约束政府债务,却降低了城投债务,削减了平台公司的功能。政府平抑货币超发的办法,目前看来就是尽快形成基础设施资产了。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么多各种门类的PPP项目,并且这些PPP项目当前还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虽然我们反复对照英国的PPP,但是英国实施20年,只有几百个项目,总金额不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所以,两者实际上不具有可比性。货币超发,是中国PPP非常重要的客观条件。
中国PPP的主观条件是什么?
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改革的深化;
其二,是政府公共治理方式的变革和能力的提高,这方面的需求现在看来更加迫切。
PPP成了实现以上提到的客观、主观条件最好的载体。也就是说,PPP在其他国家说不定就是做点项目,顶多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模式。在我国PPP就是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的手段,承担着更大的历史使命。而主客观条件互相呼应,中国就成为前所未有的PPP最大市场了。
另外,与其他国家比较,更为特殊的是,由于PPP对各级政府而言,是个全新的专业,相关部门的意见一时得不到统一,最后不得不问计于民,民间的智慧得到展现,专业的思想得到交流,再加上信息网络、自媒体和微信的介入,为政府、市场和社会搭建了各种交流平台,为讨论问题、研究问题提供了高度便利。政府出台的政策和制度,无论好坏,都能得到快速解读、响应或者广泛的评议,直至深入人心,就算有不足,也不会有大的偏差。全国上下,有这么大范围的人、机构部门,以一个共同的话题聚在一起,以这么高昂的热情参与讨论、研究和传播PPP的知识,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
正是由于上述几大因素结合在一起,中国的PPP就在3年前一个并不被人察觉的时点上,以特有的方式爆发了。历史就这样选择了中国。恰恰就在此时,中国的“一带一路”走上了世界的舞台。因此,中国的PPP,好戏还在后头。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