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财政部等多部门公布的第三批PPP示范项目申报和筛选工作的通知中,养老再度被政府列为重点推介PPP模式的领域。但与轨道交通、污水处理等率先采用PPP模式并形成了一定经验和积累的领域相比,养老还只能算是一个初来乍到的新人。尽管政府方面极力撮合养老与PPP,但养老行业情况复杂、前期投资巨大、利润空间有限、回报周期过长等因素使得养老领域与PPP模式的对接和融合并不顺利。面对紧迫的养老需求和广阔的市场潜力,养老与PPP必须尽快找到更为行之有效的适配方法。
尽管市场已经摸索出了一些养老PPP项目的经验,但养老产业与PPP模式之间融合的难点还远远不止这些。
首先,目前的养老PPP项目布局严重不平衡,不足以解决多地养老服务设施短缺的问题。数据显示,目前山东、贵州、四川三省的养老PPP项目数名列三甲,占据项目总数的50%以上,有9个省、市、自治区甚至还没有一个养老PPP项目。
其次,养老PPP运作模式与回报机制单一化和同质化现象也愈发严重。目前,有超过90%的养老PPP项目采用的是BOT或BOO模式,这无疑需要社会资本高昂的前期投入以及大量的政府补贴。而在回报机制中,使用者付费的占比高达81%,可行性缺口补助与政府付费项目仅占16%。
而且,养老PPP本身也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史小辉表示,与基础设施项目相比,养老项目具有形态多样、强调服务、市场发起、收费机制复杂、价格弹性大等特点。比如,养老设施的形态就要更加多样化。目前的养老方式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仅社区养老机构就包括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机构养老又包括老人院、老人福利院、老人医院等,形态非常多样化。多样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养老项目很难找到对口的PPP模式,并形成一套比较固定和成熟的模式。
另外,养老项目主要提供的是软性服务,不像污水处理、轨道交通等项目可以用硬性指标来衡量项目优劣。而且,目前现行的一些养老规范标准也更偏重于硬件设施,软件服务标准相对比较滞后,很难依据这些规范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来衡量养老服务的质量,所以监管起来难度较大。
还有就是养老PPP项目中最容易引起争议和讨论的收费机制。有别于基础设施项目的统一定价和调价,养老项目由于服务类型和服务等级不同,服务收费差异通常比较大,收费方式更是五花八门。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同的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将会影响到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周期等指标,从而影响投资人的投资意愿。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难度。
对此,一位PPP业内人士就曾坦言,PPP项目的规范性是第一位的。地方政府需要将工作重心从具体的项目运作,转到规则程序制定、事中事后监管和法制信用环境营造等方面上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杨燕绥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目前各地方的养老PPP项目质量参差不齐,模式也比较混乱。总体而言,养老PPP并没有找到一条清晰的发展轨道。
在她看来,地方在开展养老PPP项目之前,政府和社会资本首先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三组数据和四个要素。
"由于养老PPP自身公益属性的标签,养老行业的利润不宜过高,应控制在10%以内。但与此同时,养老PPP项目的回报周期如果太长,同样也不利于企业进入市场,因此回收期设定在十年之内比较合理,这是养老PPP项目首先需要明确的微利综合两原则。"杨燕绥说。
而在明确了原则之后,各地方开展养老PPP项目还需要将当地老年人口的数据、健康状况和收入状况这三类数据烂熟于心。简而言之,这三种数据将决定养老PPP项目究竟该采用哪种模式运作。
"土地、房租、服务和老人的生活费用这四个要素则是从养老服务需求的角度出发,来衡量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杨燕绥表示,投资者需要知道你跟政府合作之后服务的对象是谁,价格怎么定,能满足老人的哪些需求。而政府则要根据当地老人的收入情况,从而决定政府应该参与和投入多少。"杨燕绥说。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