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小朋友画廊活动”被质疑?ppp模式能让公益做得更好!


来自:PPP项目研究院     发表于:2017-09-01 18:20:09     浏览:377次

前几日,不少人的朋友圈被“小朋友画廊”公益募捐H5刷屏了。这次的活动由腾讯公益与WABA无障碍艺途联合出品,作为腾讯公益“99公益日”的预热活动,通过“一元购画”的形式筹集善款,用于脑瘫患者改善生活。


这次爆炸性的公益募捐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爆炸效果,自17日活动开始,后续参与人数、捐款数额飞速攀升。截止昨日下午14时20分,捐款金额已达15028994.79元,捐款人数超过580万人次。


近年来,随着公益慈善事业向民间力量主导转型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公益慈善组织在慈善筹资、慈善资助、业务运作等方面创造了一些新模式。这些新模式提供了人人做公益的条件,拓展了慈善事业的资源,增加了公共服务的提供,增强了公益组织的能力,但同时也意味着人人都有监督与质疑的权利。如何寻求更为完善的运营模式?这也应是现如今的公益慈善组织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以下为大家简要分析了公益慈善事业在新社会、新形势下的运作模式改革以及PPP模式在公益领域的优势与发展。


公益慈善组织运作模式的历史进程


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重新起步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公益慈善组织大多由政府部门设立,并根据政府部门的要求和参照行政管理的模式进行运作。这一时期,在慈善筹资方面,公益慈善组织采用的主要模式是行政摊派、关系筹款、活动募捐等;在慈善资助方面,当时的基金会都是运作型的基金会,筹到的资金用于自己运作的项目,基本上没有对草根类服务型公益慈善组织进行资助;在业务运作方面,公益慈善组织采用的是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模式。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方式开始转型,社会治理方式呼唤创新。原先行政化的公益慈善运作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及随后开展的全国性抗震救灾活动,空前激发了全国民众的慈善热情和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公民意识。地震发生后半年内,个人捐赠约达314亿元,超过企业捐赠的304亿元。

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公益慈善事业是公众自愿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民间力量,能够提供市场和政府难以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在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同时,要让慈善事业回归民间,使公益慈善组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进行运作,激发民间慈善的活力。由此,公益慈善事业开始了由行政力量主导向民间力量主导的体制转型,公益慈善组织的运行也出现了与体制变化相适应的新模式。

公益组织进行筹资和资助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慈善业务运作,实现自身的使命。随着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公益行业和社会各界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不论是民间力量还是行政力量,公益组织的运行模式都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提高运行效率,增强自身造血机能,唯此,公益慈善事业才能快速和可持续地发展。依此,社会企业、公私伙伴合作等运作方式应运而成。

公益慈善组织运营新模式

 

1、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

 

社会企业指的是用商业模式来解决社会问题的组织,也指公益组织运用商业模式运作的一种新形式。社会企业起源于英国等欧美国家,与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市场机制的重视、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政府对社会企业的推动等相关。

 

 

关于社会企业的定义,英国贸易与工业部认为:“社会企业是把社会目标放在首位的企业,其盈余主要是用来再投资于企业本身或社会以及社区,而非为了替股东或企业持有人谋取最大利益”。英国社会企业联盟把社会企业定义为:“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

 

目前关于社会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可以归纳出大家基本公认的社会企业的四个特征:


(1)以实现社会使命为目标,追求社会公益目的;

(2)运作采取企业运营模式;

(3)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获取收入;

(4)其利润主要是用来再投资于组织本身或其他社会公益事业。

 

2、公私伙伴合作(PPP)

 

当今社会问题日益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越来越需要依靠不同部门的行动者共同合作,发挥各自所长以最优的方案来推动解决。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便是一种新型运作模式,它既整合了政府部门和社会的资源,又发挥了合作各方的优势,如政府部门的政策、协调优势和非政府部门的专业效率与技术优势。

关于PPP模式的定义,联合国发展计划署(1998)认为,PPP 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可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营部门,而是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


美国PPP全国委员会认为:PPP是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同约定,通过这项协议,双方共享技术和资源以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或者提供公共服务,与此同时,双方也共享风险和潜在的收益。

 

结合有关组织和学界对PPP含义的阐释,PPP模式包含以下主要特征:


(1)公共部门与企业、非营利性组织之间开展伙伴式合作;

(2)合作的目的是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

(3)共享资源和收益;

(4)共同分担风险。

 

PPP模式的特征显示,PPP是不同部门之间进行互补型的合作,它不仅仅是一个新融资模式,还是管理模式和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PPP模式与政府购买服务不同,在政府购买服务中,购买方和服务方之间不是必然存在伙伴关系。而在PPP模式中,政府部门和合作方必须形成伙伴关系,共同承担管理责任,以实现项目目标。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PPP项目主要在交通、能源、通信、水务和污水处理等领域实施,实施方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企业。近年来,PPP模式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有关政策不断完善,公益组织也开始主动与政府、企业合作,运用PPP模式发起和实施公益慈善项目。

调研发现,开始于2010年的上海市老年人住房适老性改造项目是公益组织实施PPP模式的一个典型案例。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城市。从2006年起,上海开始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由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这一养老服务格局显示,只有少数老人能入住养老机构养老,绝大部分老年人将采取家庭自我照顾或社区居家照料方式养老。


家庭照顾和社区照顾的养老方式要能有效实施需有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即住房条件。然而,大多数上海老年人居住的小区已有二、三十年历史,缺乏相关楼内及室内的无障碍设施,尤其是室内不合理设计和设施老化给安全带来隐患。


要对住房进行适老性改造需要资金和技术,不少老年人因收入低缺乏住房改造资金,装修公司则缺乏适老性改造经验。如何为老年人尤其是经济困难的老年人营造适宜的住房问题成为上海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项目通过对住房的无障碍改造、安全性改造和修缮性改造,改善了独居困难老年人家庭的居住状况,降低了老年人跌倒、失火、煤气中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方便了老年人居家养老。项目还探索出了适合上海特点的老年人住房“适老性”改造标准,创造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公益项目运作模式。


据91家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公益项目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3家基金会开展了17个较典型的PPP项目,这些项目或由基金会出资,政府有关机构实施,或由基金会出资和实施,政府有关部门协助、配合。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聚焦:智慧城市建设利用“PPP模式”转型升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