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与BT模式的区别


来自:PPP专栏     发表于:2017-09-09 20:34:30     浏览:417次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PPP模式最为显著的特征,这也是政府、项目公司、消费者较为推崇的合作模式。相对于传统的BT模式,政府从原有债务方转变为权益方,而且政府往往以非现金形式出资,其在态度上必然更加积极,行政资源会更加向项目倾斜,以保证项目稳定的现金流。

 

       近些年,PPP模式凭借与生俱来的优势和中央政策、措施的实践,逐渐成为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工具。对于PPP模式,很多企业仍然将PPP模式与已被叫停的BT模式直接画上等号。实际上,PPP模式是一种私人资本与政府资本合作模式,与传统BT模式截然不同,本文具体谈谈PPP模式和BT模式的区别,希望大家不要混为一谈。


  事实上,PPP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义PPP模式,是指公私合作投融资模式,具体有BT、BOO、TOT、BOT等;一种是狭义PPP,是政府与私人部门组成特殊目的机构(SPV),引入社会资本,共同设计开发、共同承担风险、全过程合作,期满后再移交政府的公共服务开发运营方式。这里所说的PPP模式主要是指狭义上的PPP模式,而BT模式只是广义PPP模式的一种。BT是Build-Transfer的英文缩写,意思是“建设-移交”。在中国,BT模式是对BOT模式 建设-经营-移交 的变换,指项目管理公司总承包后垫资进行建设,建设验收完毕再移交给政府部门。2012年12月,由于造成大量地方政府债务、项目全寿命期的效率不高、项目的成本高于一般传统模式10% 20%等原因,财政部发布通知,将盛行多年的BT模式叫停。BT模式让不少建筑企业吃了苦头,以致如今对PPP模式也产生了警惕心理。目前推行的PPP模式与BT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区别:


     一、在合作方式上,采用BT模式时政府与企业是垂直关系,即政府授权企业独立建造公共设施;采用PPP模式时政府与企业是合作关系,即政府与企业参股组建项目公司,共同建造和经营公共设施。


  二、在企业介入时机和程度上,采用BT模式时企业介入时间是在招投标阶段,项目建设完成即退出;采用PPP模式时是在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论证阶段,政府、企业的合作关系是长期的、可持续的。


  三、在支付方式上,采用BT模式时企业要垫资施工;采用PPP模式时企业参与投资、分享运营收益和政府补贴。


  五、在风险承担上,采用BT模式时企业要承担较大风险,政府对项目建设过程控制力较弱;采用PPP模式时风险由双方共同承担,政府和企业都要对项目建设、运营负责。

 

       BT和PPP差异主要有十点:

      

       差异之一,政策导向不同。2012年,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2]463号),明确“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各级政府及所属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不得以委托单位建设并承担逐年回购(BT)责任等方式举借政府性债务。”

而本轮PPP政策推动力度前所未有,财政部、发改委和中央各部门已累计发布PPP相关政策法规100余项,PPP立法也已进入程序,中央各部委合力推PPP洪荒之力可鉴可证。

 

       差异之二,目标不同。传统BT本质为施工企业垫资开展工程承包或政府延期付款,所以其目标是融资。而PPP,融资只是其一,提升效率和服务质量是其根本初衷。

 

        差异之三,核心内涵不同。传统BT和本轮PPP项目表面差异在于“O”(即运营),实质上,PPP包括三大核心内涵:全生命周期整合、绩效导向(明确绩效标准且按绩效付费)、合理的风险识别和分配。

       传统BT没有运营环节,缺少收费和绩效挂钩(如果有,也仅竣工绩效),更缺少合理的风险分配。施工企业无内生动力降低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提高绩效。

 

        差异之四,适用领域、期限和流程不同。传统BT在政府付费类市政工程领域运用较多。而本轮PPP适用范围较广,包括政府付费、使用者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贴三类项目,即包括经营性、准经营性和公益性项目。按照国办发〔2015〕42号,覆盖十三个行业和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包括科技、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等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因此,PPP已不局限一般市政工程领域,其已成为社会转型发展的抓手之一。

        传统BT政府回购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而PPP合作期限据地方政府支出规划,资产生命周期等因素,原则上在10-30年之间,期限更长,更有利于平滑财政支出。

        传统BT操作流程简单,缺乏统一的操作规定。本轮PPP顶层设计包括流程的规范性要求,除传统的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流程外,项目实施方案、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项目联审、纳入PPP综合信息平台(或PPP项目库)等一系列的流程,科学而合理的流程是确保PPP项目成功落地的重要环节。

 

        差异之五,预算管理要求不同。笔者曾调研了解到,传统BT部分省市(管理相对规范的发达地区)纳入财政预算,相当部分未纳入预算。根据财金[2016]92号规定,“将PPP项目合同中约定的政府跨年度财政支出责任纳入中期财政规划,经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核,保障政府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履约能力。”因此,PPP项目不仅纳入预算,而且纳入政府中期财政规划,对社会投资的保障程度大大提高。

 

        差异之六,对地方政府债务影响不同。传统BT本质为政府延期付款,即使当时未纳入预算,但在后续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清理和甄别中,基本上纳入了地方政府债务。因此BT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而PPP项目按绩效付费,纳入财政各年度支出责任,不纳入地方政府负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合规PPP项目如“拉长版BT”,可能导致地方政府隐形负债。

 

传统BT项目信息公开不足甚至缺失,导致不规范交易屡见不鲜。而本轮PPP依托综合信息平台,要求信息公开内容覆盖项目全部流程,并初步明确了信息公开的方式和时点,此举将促进PPP市场公平和规范,督促各方重信履约。

 

        差异之八,政府成本负担不同。传统BT项目成本为建设和融资成本,部分项目竞争程序形同虚设(中标方往往为政府控制的内部企业),部分施工企业故意做大成本,导致政府承担高企的项目成本。部分项目投标人采用低价竞标,再以种种理由倒逼政府提高价格,或者肆意低价转包和分包,使得项目建设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导致政府后续运营成本高企,损害政府和公众利益。因此传统BT难以降低全生命周期的成本,难以做到物有所值。

       本轮PPP强调政府和社会资本收益共享和物有所值。社会资本参与PPP获得的合理但比较稳定的收益,超额收益将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享或全部返还政府方,一定程度将降低政府成本。所以在本轮PPP中没有暴利,但可以给社会资本提供长期稳定的收益来源,在此社会资本在投资PPP项目时应摆正心态。

 

       差异之九,社会资本投资风险不同。前些年,部分地区盲目投资,政府换届互相推脱,回购款未纳入预算等原因,导致BT项目无力回购和拖延付款的情况时有发生。本轮政府付费PPP项目必须通过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纳入年度预算和跨年度财政支出,政府付费保障性较强。涉及使用者付费项目,社会资本也可通过政府承诺方式,如采用影子收费,降低项目运营风险。同时,社会资本可与政府就项目风险充分识别和分配,通过风险转移等手段降低自身无法管控的风险,如项目前期动拆迁、政府变更产出要求,地方政府针对本项目的政策变更等。社会资本只要具备履约能力达到绩效标准,应可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投资风险较传统BT风险明显降低。

 

        差异之十,融资政策不同。根据四部委财预[2012]463号要求,绝大部分金融机构已对一般BT项目停止融资。对于本轮PPP,大部分金融机构态度积极,鼓励参与融资,如浦发银行2016年公司信贷投向政策中,明确将合规性PPP项目融资列为投放重点。当前,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逐步转变思路,积极创新融资产品和融资方式,加大PPP融资的力度。

        不可否认,传统BT是时代的产物,近20年来对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缓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采用BT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提高项目运作效率。但BT存在先天的不足,实践中不规范现象屡屡发生,特别是当前严控地方政府债务的背景下,其弊端已现。本轮PPP相对传统BT具有明确的优越性,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入这场PPP大潮就是明证。业内各界都希望PPP可持续发展,规范化运作是的重要前提,我们坚信市场将越来越规范,穿着PPP华丽外衣的“拉长版BT”市场上越来越少。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项目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控制的判断依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