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又被玩残了吧!银行已全面暂停所有PPP融资业务!


来自:道金融     发表于:2018-01-07 08:13:30     浏览:283次

摘要:2017年11月起,银行对PPP项目态度已经逐渐转为谨慎。某银行目前已全面暂停PPP融资业务进行风险排查,暂停期或延续至今年3月。中国银行对PPP态度也明显收紧,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态度转为谨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个渠道独家获悉,某银行目前已全面暂停包括资本金融资和项目贷款在内的所有PPP融资业务,进行全面的风险排查,暂停期或延续至今年3月。

截至发稿,该银行尚未对此消息进行官方回应,也并未有官方文件下达。2018年1月4日,某农业银行相关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政策尚不明朗,因PPP有多种业务类型,具体影响暂不确定。

中国银行对PPP态度也明显收紧。中行华北某省二级分行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根据省行传达的精神,暂停新项目审批,等3月份PPP项目审查完再重启。中行华南某省分行业务人士则表示,没有接到相关通知,欢迎真正风险可控、地方政府实力强的优质PPP项目。

四大行中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对PPP项目并未叫停,但态度转为谨慎

某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希望与银行合作的PPP项目依然较多,银行也在积极地看项目,但在3月整改期结束前会相对谨慎。

除四大行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某社会资本方处获悉,2017年11月起,银行对PPP项目态度已经逐渐转为谨慎。

交通银行、恒丰银行、广州农商行等银行可能已暂停新业务申报;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等对此类业务操作难度较大,除非具备价格优势;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等则表示暂未有新的指导意见,但建议尽快申报项目。不过这个消息还未获得银行一一证实。

在银行态度转变之前,2014年以来PPP项目的快速落地推广,截至2017前三季度,累计入库PPP项目达17.8万亿,落地4.1万亿。

PPP是政府鼓励民企与政府共同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新型投融资模式,意在达到政府与民间资本互利共赢的目的。在目前经济下行的趋势下,该模式不失为走出经济困局的一个有效方式。然而,尽管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开行等一直都在发力PPP,各地政府也都积极推动,但项目实际落地情况并不乐观,民资似乎对地方政府出台和实施的系列“利好”政策并不领情。发改委和国开行发布《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有关工作的通知》,承诺社会资本贷款期限最长可达30年、贷款利率可适当优惠等举措,力度可谓相当空前,但能否扭转民资投资冷场的局面,尚有待观察。


  种种现象表明,PPP模式“叫好不叫座”。除了投资项目大都属公益性质、回报率低,民资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之外,更多折射出民资对政府诚信的担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传统投资思维观念根深蒂固,在投资活动中“老大”思想严重,动辄以政府意志左右企业经营、以政府权力压制企业经营决策,在立项、评估、决策上由政府说了算,无法保证民资的合法经营权益,使PPP的公司治理结构流于形式,使民间资本遭受损失。二是思想没有彻底解放,怕民资获益过多影响政府投资收益,于是故意刁难民资,甚至有意设置障碍干扰合作的正常进行。表现为“共赢”意识缺乏,过分强调政府优势地位,视自身为民资监督方甚至对立方,不考虑合作伙伴的合理权益等;甚至有不少地方政府以“单打一”的心态,抱着“我”字不放,仍将能源、通讯等高收益项目垄断在政府国企手里,把一些回报低、投资周期长的公益项目扔给民企。三是缺乏契约精神,以权压法;且领导换届频繁,各搞一套。PPP模式不仅在于补充投资资金不足,更多要形成契约精神,使公共基础设施的产权和市场制度更好地适应社会化大生产。但一些地方政府视社会资本股权为“二等股权”,在引入民资后,不断对企业提出不合理要求,让企业承担不应承担的责任。如民资在一些地方投资后,政府拖欠款项时有发生,企业欲维持运营,就不得不向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企业财务成本。


  PPP模式实际上是政府诚信的一面明镜,能否成功运行,关键靠政府思想理念的彻底转变,应树立起诚信至上观念,消除“政府利益至上”和“官本位管理”的倾向。如果政府继续让民资在PPP模式中处于不利地位,不仅会严重影响PPP模式的正常运行,更让民间资本望而却步,无法对民资形成吸引力。对此,各级政府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严格按PPP运作模式规范约束自身行为,扫除行政体制性障碍,使PPP模式成为吸引民资的高地和“乐园”。从现实看,一是应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评价体系,确保PPP始终运行在健康轨道上;二是尽快形成科学的收益分配模型,建立起一整套动态调整的定价或政府补贴机制,形成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同时,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根据企业经营状况调整投资回报率,从而对社会资本产生吸引力


92号文与金融监管双冲击

2018年1月4日,某大行地方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尤其在地方,很多PPP项目严重变味儿了。打着PPP旗号做地方虚假融资,“萝卜坑”招拍挂等违规项目屡见不鲜,此时刹车排查风险是必要的。

2018年1月4日,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财政部出台的92号文里面对银行冲击最大的一点就是不合规的PPP项目将会出库。

他指出,“92号文里面最具威慑力的事情是让银行知道曾经入库的项目以后可以出库(只有列入PPP项目库,才能合理合规的使用财政支出,以保证兑付本金和收益,如果出库将不受相关条款保护)。”银行此前投的大量项目都依赖政府信用进行刚性兑付,如果3月份项目审查后投放的项目出库了,银行资金将出现风险。所以银行暂停新项目审批,主要是观望哪些项目是合规的,然后再考虑投放。

2018年1月4日,北京市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世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银行作为市场主体需要考虑市场影响和违约责任的问题,所以除非银监会或央行出台明确的政策要求,银行大概率不会一刀切甚至对已经审批的项目不放款。但是未来的收紧趋势是可以理解,并有较大可能。从金融工作总基调来说,风险防控是第一位,对于PPP来说,因为有大量的财务投资人和金融机构参与,肯定受到金融风险调控影响。

刘世坚还指出,此外,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是否参与投资最终要看项目能不能如期还钱。国内环境看,2014年以来六成以上的PPP项目为政府付费类,金融机构在这三年的探索中已经形成了适应于这种模式的风控和运营模式。92号文之后,银行需要严格执行出资上限不超过10%,捆绑绩效,有严格的招标程序,不能明股实债等新标准,对银行原有的风控、流程标准和体系产生了冲击,银行进入调整观望期是合乎逻辑的。

2018年PPP路在何方?

2018年1月4日,虽然PPP目前遇冷,似乎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发现,业内对PPP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信心。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体制政策室主任吴亚平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前三年PPP发展得很快,但太散乱,大量的泛化PPP,很多地方已经超出了财政承受的范围。从盘子总量上看,PPP在公共投资里面占到5%-10%是比较合理的范围。所以这次的整顿是一个机遇,有利于PPP的长远发展。把真正适合开展PPP的项目拿出来。

吴亚平还指出,“很多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能力和人才储备开展真正的PPP,很多发起单位比如地方交通、水利可能只会运作一次PPP,人才无法集聚、经验无法传承。所以我一直呼吁由政府组建专门的地方PPP实施机构,专业运作PPP项目,以提高PPP的权益曲线,积累传承经验,运作项目的能力和专业程度会不断提升。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出现这样的机构,我认为这是未来的趋势。”

薛涛则指出,这一次的整顿可能让一些金融机构对所有的PPP项目都持有谨慎的态度,但这其中存在“误伤”,不是所有的PPP都是不好的,比如供水、污水处理等特许经营类的项目一直是非常优质的项目,我们迫切需要对PPP进行精准的分类。事实上受92号文影响最大的是纯政府付费的、往往采用可用性付费模式,金额巨大,运营属性差的项目类似于BT模式演化来的PPP项目(主要是PFI项目)。但这部分项目中,也有部分是值得也应该运用PPP模式,以增加资本机会和产业投入机会,同时加强政府公开,提高效率。比如说满足规划设计很复杂,建设管理要求高,长期维护有难度的三合一(需要一家公司协调处理好)项目,如黑臭水体治理等。

对于银行在未来应该如何参与并选择PPP项目,漆明杨指出,银行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把关。一是做好项目的真实市场分析,即切实分析政府拿出来特许经营权或者经营性资产能否在市场价格体系下覆盖银行的预期本息收入。二是对社会资本方的运营能力进行更严格的要求,此前可能社会资本方不会过多介入运营,但之后金融机构必须严格评审他们是否有能力运营项目。三是在中国银行体系下,风控上还是会考虑社会资本方的信用实力,即对社会资本方对商品融资的征信担保或者差额补足能力的评审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项目相关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