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负责操刀阜阳PPP项目咨询的项目经理,牟雪龙此前为了这一项目的开标已经准备了3个多月。6月17日上午9点,项目正式开标,经过马拉松式的43个小时,终于在6月19日凌晨5点结束了评标工作。
由于戴着“2017年中国水务市场最大的PPP投资项目”的光环,阜阳PPP项目吸引了众多环保企业参与,如中国中铁、中交、中电建、北排、首创股份、碧水源、东方园林、铁汉生态、国祯环保等,“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名企都来了”。
作为一个财政收入只有200多亿元的地级市,阜阳的偿付能力引发了业内的担忧。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首席政策专家骆建华告诉记者,现在PPP项目动辄几十亿、上百亿,表面上很风光,实际上蕴藏着风险,要注意PPP带来的新的金融风险。
6月19日下午,安徽省合肥市,一辆卡车载着满满几大箱标书,驶往了安徽省阜阳市。刚刚,阜阳PPP项目结束了评标工作,由于评标借用的是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场地,所以评标后还要把所有标书拉回阜阳,进行封存。
回忆起这次评标,牟雪龙仍显兴奋,“周六9点半开标,原计划第二天下午结束,结果推迟到第三天凌晨,评标专家每晚只休息3-4个小时……总之,时间跨度前所未有。”
本次竞标,参与方共有57家联合体,排除同时参加多个标段的,也还剩30多家。济邦咨询董事副总经理李竞一表示,“阜阳项目是我见过的竞争最激烈的项目,资格预审的时候每个标段都有将近30家社会资本联合体通过,实际投标时已经减少了一些。”
由于参与企业多、投资额大,项目运作方式又比较复杂,所以每一家的标书都做得很厚,这就导致了“卡车拉标书”的现象,而这在PPP项目的历史上也是创纪录的。
据了解,该项目共分为三个标段,标段一包括18条河道工程、13条河道景观工程、6座排涝泵站等,项目总投资估算49.91亿元;标段二包括27条河道工程、12条河道景观工程、1座排涝泵站等,项目总投资估算60.76亿元;标段三包括4个湿地,总面积18km2,项目总投资估算30.66亿元。三个标段加起来,项目总投资估算达141.33亿元。
由于涉及治理的黑臭水体和湿地工程很多,技术方案复杂,同时又采取从设计到维护的DBFOT(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移交)全周期模式,所以投标内容比较复杂,这也是标书繁厚的原因之一。
此外,作为财政部第三批PPP示范项目,该项目具有一定的窗口效应,这也是其被企业竞相追逐的原因。
有人质疑,阜阳市只是一个人口近1000万,年财政收入200多亿元的地级市,未来是否有足够的偿付能力来履行PPP合同?
招标公告显示,阜阳PPP项目的回报机制为“政府付费”,项目公司通过政府水系综合整治可用性服务费和运维绩效服务费获得合理投资及运营回报。而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阜阳市财政收入总量为226亿元,该PPP项目141.33亿元的投资额已占阜阳市年财政收入的62.5%。
对此,牟雪龙表示,阜阳PPP项目去年在向财政部申报第三批示范项目的时候,已经通过了财政承受能力评价,结果显示,140亿元的投资额是阜阳市财政能够承受的。
“随着我们国家整个经济状况的改善,地方政府的履约能力在不断提高,履约意识也在不断加强,所以这一块我们还是有信心的。”首创股份总经理杨斌也表示,“阜阳PPP项目首创参与后虽然没有中标,但是类似这样的机会,我们还是会综合评判,积极参与的。”
前述不愿具名的环保业内人士注意到,PPP项目如今存在“越来越大”的趋势,“以前几千万、1个亿的就是大项目,现在你做了1个亿的项目都不好意思跟人说。20亿也就算是个小项目,50亿-60亿的还行,100多亿的才叫大项目。”
骆建华也表示,过去地方政府主要通过融资平台来融资,风险累积在地方财政这一块。现在则通过PPP来融资,而社会资本的钱也大多来自银行。PPP项目动辄几十亿、上百亿,地方财政有没有偿付能力是个问题。
“以前还能做一些政府贷款,拿钱还给社会资本。现在随着PPP越来越规范,地方政府贷款也受到限制了,将来怎么对社会资本交代?一切都是未知数。”前述不愿具名的环保业内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