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PPP融资困境与出路


来自:河南乾坤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发表于:2018-05-17 18:18:25     浏览:286次

2017年以来,为进一步遏制隐性债务风险,防范PPP泛化、异化风险,财政、国资、金融等部门频出PPP的监管政策,对PPP市场发展、项目融资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规范PPP融资、化解融资难这一顽疾,对当前PPP规范、防风险、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PPP项目融资困境

PPP项目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项目融资落地率很小,在一定程度阻滞了项目推进。就全国PPP项目而言,融资到位率远远低于签约比例,预计融资到位的项目年投资额为1万亿元左右,完成投资额5000亿元左右,远低于每年基础设施投资14万亿元的规模。以四川省为例,据2017年5月四川省PPP中心《PPP项目融资成本信息发布(第一期)》显示,PPP项目签约比例为20.2%,完成融资的PPP项目比例仅为6.26%。长期以来,PPP项目融资非常难,“叫座不叫好”现象普遍。

当前在PPP强监管背景下,PPP市场规模预计增速下降,金融机构对融资更为谨慎,PPP项目融资短期内遇冷、难度加大。与此同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国企无序投资受到制约,纯政府付费项目锐减,依靠施工获利的空间将压缩。在融资方面,通道业务及结构化融资受限,融资还面临更严格的合规审查或项目退库风险。总体上看,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在短期内较为突出,融资难度提高、成本可能上升。其中,资本金受制于债务性资金的“穿透”监管,资本金融资将受到严格的合规性审查,规模将急剧收缩。同时,在目前债务风险较大的形势下,债务融资增信也很难有大的突破,资金成本也在逐步攀升。但从长期看,加强PPP规范与监管对其融资具有积极作用,项目质量提升、治理约束加大可进一步提高项目可融资性。

PPP融资难的根源分析

目前,PPP项目融资难主要表现在资本金结构化受限、无追索或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难实现、退出渠道不通畅,但责任不在某一方。事实上,不论是项目走偏变异,还是融资难问题,都是各方围绕风险分担展开的博弈。项目市场风险、政府财力与诚信、按效付费等都将直接影响未来项目现金流,项目还款来源或未来收益具有较大不确定性。PPP项目合同具有不完全契约特点,不可控因素多,投资回收期长,导致各方存在后顾之忧。

客观地讲,部分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等考虑,热衷上项目、投资拉动,存在只顾眼前、不管今后支出压力及运行效率的短期行为。一些地方为规避政府举债限制,出现了PPP“大干快上”的倾向,有些项目未经严格论证就匆促立项上马,导致很多项目质量低、规范性差。截至2017年9月底,财政部入库PPP项目已达17.8万亿元,但需财政补贴的项目投资额占比已高达84%,部分地方已突破财政承受10%红线,这将为未来PPP的支付风险埋下了较大隐患。现有PPP质量参差不齐、回收期长、收益率偏低,6%~7%的预期收益率对投资人吸引力不大。地方在配置土地、资源等资产时,往往遇到法规不衔接、国有资产流失等政策顾虑。同时,特许经营权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容易与现行政策冲突。简言之,目前优质PPP项目相对稀少、政策协同与配套相对较差、地方财力趋紧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项目不规范、融资难等问题。

现阶段参与PPP的社会资本多为大型国企、建筑企业,截至2017年底国有企业投资PPP的份额约占77%,约80%的社会资本拥有建筑企业背景。多数社会资本最大动力是“投资带动总承包”、赚取前期丰厚的施工利润,不参与或不关心项目运营。为对冲风险,采取资本金结构化、“小股大债”形式的杠杆,用基金、施工利润回流等实现少出资或不出资,低风险实施项目。同时,社会资本为降低资产负债率、加强风险隔离、不增加或有负债等,更愿意“出表”,不愿提供担保,加剧了融资增信这一难点。正所谓“无恒产者无恒心”,如风险过度转嫁就会导致项目效率存疑、融资风险过度集中在金融机构。

综上,PPP融资难是地方政府、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等各方共同造成的,核心是风险分担及防范机制没有系统构建起来。反过来看,如果社会资本具有很强的运营能力,地方政府财力可持续且遵诺守约,那么PPP项目将是非常优质的资产,其融资难问题便可迎刃而解。PPP融资应切实解决“真股权、真投资”问题。故此,这需要进行合理机制设计、优化制度安排,同时,加强项目规范、创新与监管,以此防范“金、政、企”三方可能出现的短期主义、机会主义,实现合理风险共担、有效激励相容。


解决PPP融资难的建议

企业资信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各地共清理PPP项目1695个、涉及投资额1.8万亿元——规范运作推动PPP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