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环保板块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24.0%,净资产收益率创五年新低,个股普遍大规模减持……有分析认为,这是环保PPP项目“惹的祸”。
去年11月,号称“史上最严新规”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的指导意见》(下称“92号文”)出台,严控供需方质量,叫停非规范项目。受此影响,大规模不合规项目被清除出库,许多中标“大户”因资金链断裂而深陷财务困境。
面对这些问题,环保领域的PPP项目究竟路在何方?近日,在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举办的2018中国环境上市公司峰会上,来自政府、企业和咨询公司的业内人士就此展开了深入探讨。
风险大回报少
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运作模式。2013年以来,国务院、财政部和发改委等相关部委先后推出多项文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得益于政策利好,环保行业PPP项目迎来井喷式增长。
“PPP模式始于英国,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该模式培养了像桑德国际、北控水务、碧水源、博天环境等一大批国内大型民营环保企业,推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在会上说。
不少企业代表认为,现阶段中国PPP模式本身存在不少“漏洞”。
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说:“PPP项目投资周期长,基本都是几十年,没有匹配的融资工具,项目是难以为继的,PPP项目的融资问题是现阶段民营企业普遍遇到的挑战。”
监管似乎也有问题。“我们总结出的基本共识就是‘三分建、七分管’。但由于各种原因,政府对预算、考核力度、管理措施等方面重视不够,‘重建设轻运营’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北控水务高级副总裁、水环境研究院院长杨光坦言。
此外,“中国式”的PPP模式也使外资企业“望而却步”。苏伊士新创建执行副总裁孙明华说:“初期,外资企业参与了中国两个PPP项目竞标后,老外觉得与英国的PPP有很大不同。简单点说,风险大回报少,我们接触的中国PPP项目,回报率高的也只有7%,根本达不到投资要求。”
威立雅中国区副总裁黄晓军说:“PPP中有三个‘P’,第一个‘P’是指政府,第二个‘P’强调专业性,第三个‘P’指合作伙伴。这就意味着大家有同等的市场地位、收益权和风险责任。如果没有专业性和合作伙伴关系,这个PPP可能是我们比较难以理解的。”
企业自身“难辞其咎”?
在PPP模式的盛宴下,一些激进扩张、负债率高的上市企业交了不少“学费”。今年5月,“PPP项目第一股”东方园林发布了“最凉”发债公告,10亿元公司债拟募集计划,实际募集资金只有0.5亿元。“东方园林发债事件”推倒了一系列多米诺骨牌,迅速波及整个行业。
“我觉得目前的现状,从业者难辞其咎。投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希望做大项目,另一些咨询机构则希望帮着政府去包装更大的项目,这与当前阶段的执行情况并不匹配。”文一波说。
中国环保PPP项目的显著特点是体量非常大,这意味着中国的PPP不是简单的融资模式,而是变成了一项经济政策。在国家去杠杆、稳金融宏观政策的背景下,92号文的出台使众多企业“中枪”,而企业内功不足,忽视风险,无疑是雪上加霜。
今年上半年,全国政协举办的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专题协商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作了重要发言。而其中最吸睛的,是文首的几句“大白话”——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
对此,博天环境总裁吴坚认为:“这三句话,业界在承接PPP项目时要引以为鉴。‘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先掂量一下自身有多少本钱。PPP模式,本身是资本金加融资杠杆叠加的效益,所以有多少资本金你就去接多大的项目。”
PPP模式是一个投资行为,存在一定风险。对此,吴坚有自己的体会:“要考虑项目的边际条件,不要单纯地为了扩大规模就盲目扩张,这可能造成很多资金方面的问题。”
“必须经历的阵痛”
许多业内人士表示,政府92号文的出台犹如“一剂猛药”,令行业一时“吃不消”。而金永祥认为,92号文意味PPP模式经过四五年的高速发展进入了一个“冰冻期”。这个调整在预料之中,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央政府部门对PPP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对此,财政部PPP中心项目工作人员张戈表示赞同:“目前,财政部将坚守规范运作的底线,严控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10%的红线,超过限额的地区暂停新项目入库。针对PPP项目存在的问题,开始主动规范整顿等相关工作,大家也感受到市场的反应比较明显。”
张戈表示,截至今年10月,财政部清理2428个PPP项目,合计2.9万亿的投资额;整改项目2005个,合计3.1万亿投资额。这是PPP模式主动化解风险必须经历的阵痛,规范之后,PPP将真正迎来新时代、好时代、大时代。
根据全国PPP中心平台的数据,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参与PPP项目的7029家企业中,民营资本和外资合计占比达48%。尤其是在市场开发较早、现金流回报比较稳定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领域,民营资本的参与率更是高达82%。
民营资本对PPP模式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对于下一步PPP的制度创新备受瞩目,张戈透露:“政府在‘踩刹车’的同时也在促发展。接下来,积极配合司法部的PPP条例,继续建设统一、规范、透明的PPP大市场。”
据悉,目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配合司法部抓紧起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该条例有望年内出台。同时,财政部还在酝酿出台规范发展实施意见,推广清单式管控,对PPP项目适用范围作出限制。
转自:环球网
来源:中国能源报
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
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是由南京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中国经济时报社、江苏省金融业联合会、陆家嘴绿色金融发展中心共同倡导,由国研经济研究院、南京江北新区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江苏开鑫绿色金融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一家致力于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发展的“产学研投融宣”一体化研究平台。
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聘请了国内外众多知名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绿色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全球智库专家理事会,并与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高校相继合作共建了一系列交流、培训平台。
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实行公司制管理,市场化运营,下设投行中心、传媒中心、研究中心、教育中心四大运营主体,是目前国内第一家混合所有制的公司制研究机构。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办公地点落户于南京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新金融中心。南京江北新区是江苏省唯一国家级新区。
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使命——
紧跟时代发展变革,成为绿色发展的探索者和引领者;
汇聚全球产融智慧,成为绿色产融的创新者和实践者;
传递科学理念意识,成为绿色理念的宣传者和培育者;
打造卓越研究平台,成为绿色研究的传播者和权威者。
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愿景——
全面落实“两山论”科学论断,紧扣五大发展理念,凝聚全球智慧,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产学研投融宣”一体化,打造卓越绿色金融研究机构,推进绿色经济提升,助力全社会走可持续文明发展道路,为全球生态环境改善做出贡献。
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价值观——
绿色、协同、实践、创新、权威。
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精神——
绿色研究、金融实践、产融研投、国际视野。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