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加速加深。2017年,全国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占总人口的17.3%;预计到2020年,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到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在这个背景下,未来如何养老成为国家和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大问题。
国家已对养老有不少探索与创新,在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医养结合成为国家倡导的新方向。医养结合整合了医疗、康复和养老多方资源,实现了养老模式的新突破,但目前一些医养结合机构收费较高且一床难求,一般经济条件的老人难以承受;而医养结合产业也面临高投入、低收益的现状,且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在政策上统筹缺乏合力,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还有待激发。
医养结合模式在PPP领域已有一定发展成效,此类项目属于“重运营”的类型,因此不仅需要社会资本方有一定融资实力,更注重其在运营方面的持续能力,以下本文对医养结合PPP项目运营可持续性的重要事项做简要分析。
一、医养结合模式概述
“医养结合”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国际接轨的概念是长期照护(Long-term Care)。“医养结合”广义理解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以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的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
(一)主要政策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到:“要探索医疗与养老行业合作的新模式,促进医疗养老服务资源相融合。”
2015年2月,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民发〔2015〕33号)提出:“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社区和居民家庭,加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等。
2015年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4号)明确了“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有序共享”。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到2020年,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以及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施“互联网+”养老工程。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国卫法制发〔2017〕43号)提出:“取消养老机构内设诊所的设置审批,实行备案制。”
(二)操作模式
(三)财政部PPP项目库
截止2018年9月30日财政部PPP项目管理库中项目名称中有“医养”二字(在医院类PPP项目运营内容中可能也有包含医养服务的项目,在此未统计在内)的项目共29个,储备库中有16个。管理库内医养项目主要以医院为依托建设和运营养老机构,还包括养老设施建设为主、医院建设为辅以及包含基础设施建设的健康小镇等类型;项目回报机制分为可行性缺口补助(18个)或者使用者付费(11个)。
上文三种操作模式和PPP项目实践中对“医养结合”中“医”的概念多理解为“医院”,但实际“医”的范围可以非常广,包括所有医疗康复保健服务。为响应“十三五”提出的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目标,可在目前实施基础上推广实施“社区医养结合”模式和“居家医养结合”模式。
二、医养运营可持续的关键问题
项目公司可持续运营的关键是有稳定的运营收入。医养项目中的运营收入与是否拥有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的医养人才密切相关,同时投保相应责任保险也能有效降低养老产业的经营风险。
(一)运营收入来源
医养结合PPP项目具有公益性,机构属于非营利性质,服务对象的主要是一般收入的人群,有机会获得国家财政的各类补贴。项目收入来源按性质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
(二)先进设施设备
作为“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设计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建筑格局和配备必需的先进设备等良好的硬件设施是提高和保证入住率的关键。医养机构在养老设施设计和建设上,应注重方便老年人使用,利于老人生活:住房的地暖、照明、卫浴、栏杆和扶手要能为老人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操作简单,但应注意避免安全隐患。
同时,先进的医疗设备是医养结合机构可持续运营的最有力保障。养老机构应根据自身定位,结合“智慧城市”中“智慧养老”的概念,引进必需的先进医疗设备,提高照顾护理老人的效率。发达国家养老机构的智能化探索已有成效:如日本养老机构中护士站屏幕上放出的图像,过去是老人房间里的状况,现在更多是各个房间内老人的睡眠、脉搏、排泄等数据。一旦异常,机器也会及时提醒,机构医护人员可立即采取相应救助措施。日本企业还发明了能够抱起30~40公斤患者的提升胳膊及大腿力量的工作服,使得一位工作人员就可以将老人抱到急救担架上。
目前国内许多先进设备也可应用于养老机构运营管理中,如智能体检设备:不仅操作方便,且每天老人体检完的数据会在电脑中自动生成健康电子档案,方便医护人员调取和对比;为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佩戴的智能腕表:一旦老人走出了提前设置的“安全围栏”,后台系统会报警从而帮助根据腕表的定位寻找老人;智慧床垫:具备呼吸检测、心率监测、体动感应和离床感应四大功能,保障使用者的健康安全,还可以搭载互联网“云”数据库,将使用者的数据信息自动生成对比诊断报告,并及时推送使用者生理变化预知风险提示,以便于监护人员及时对使用者进行救护等。
(三)专业的医养人才
(四)投保责任保险
本文作者为吕清亚,现就职于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投资咨询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