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项目到底是什么?中国发展前景如何?


来自:森墨传媒     发表于:2018-12-21 11:53:02     浏览:292次

在发达国家,PPP的应用范围很广泛,既可以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如水厂、电厂),也可以用于很多非盈利设施的建设(如监狱、学校等)。北京正在准备通过法人招标方式建设六个奥运场馆,我们认为PPP是一种极好的方式。奥运场馆很难靠自身平衡资金,需要政府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投入,以使项目可以商业运作。同样,北京正准备大规模建设城市铁路,PPP同样是最有效的方式。什么叫工程ppp模式,下面应届毕业生小编为您介绍!

2014年初以来,发改委、财政部及交通运输部、住建部等多个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推广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事业投资建设的PPP模式。与以往实施的模式相比,此次中央政府大力推广的PPP模式所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总结为“三大核心”,具体为:

风险共分担——更强调建成后运营的重要性。根据发改委、财政部等系列政策文件要求,此次中央政府鼓励的PPP模式中,其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即“风险收益对等,在政府和社会资本间合理分配项目风险”,“原则上,项目的建设、运营风险由社会资本承担,法律、政策调整、最低需求风险由政府承担,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风险由双方共同承担。”根据该风险分担机制,基本确定了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双方权责利如何划分的问题。即,对社会投资人来说,主要负责投融资、建设及运营的责任,也享受相应的收益。其中,在投融资阶段,政府可授权其平台专业公司参与部分股份,以实现项目过程中监督管理的职责,以及运营期保障基本收益的责任。

此外,“运营”是此次推广PPP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以往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模式中,不管是竞争性承包模式还是BT模式等,社会资本更多是聚焦于建设环节,而建成后的运营主要还是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具体由其下属的专业平台公司负责。而此轮PPP模式中更多强调社会资本对基础设施项目全周期参与的重要性。如此设置,一方面是转变政府职责定位的要求,在基础设施项目管理中,政府的身份逐步实现由“裁判员、运动员兼有”向“裁判员”的转变。另一方面,对社会投资人来说可参与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有利于更大发挥自身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效率有提高——通过绩效评价体系对项目进行考核。在财政部发布的PPP指导文件中,“物有所值”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文件中制定了一整套的“物有所值”绩效评价体系,从项目前期论证、PPP方案设计、招投标、过程监管,直至移交结束各阶段中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从某种程度上,中央政府逐步退出自身实际参与项目实施,但对项目过程监管的要求更加严格、规范、系统了。这对社会投资人的自身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物有所值”,即要求采用PPP模式是优于原“竞争性承包模式+政府自身负责运营”的模式。一方面,PPP模式下的项目建设及运营全周期的成本应低于原模式,另一方面,PPP模式下运作的基础设施项目向公众提供了更为优质廉价的服务。

财政可承受——有效减轻地方政策财政压力。近年来,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绝大部分是地方政府自身或其平台公司在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所形成的债务。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财政部等部委连续发文要求深化预算体制改革,重点调整地方政府举债的体制改革,规避系统性债务风险。在此背景下,如何在保障在建及新增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实现经济稳步增长,同时有效管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大、债务风险升级是中央及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此次大力推出的PPP模式即被给予此重要使命。

2015年4月7日,财政部印发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重点就地方政府实施PPP项目时如何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做了详细阐述。其核心要求即,一是将地方政府在PPP项目实施中的股权投资、运营补贴、配套投入等所有支持责任均纳入中长期财政规划及分年度财政预算,二是在项目前期即开展承受能力论证,在通过论证后方可以PPP模式实施。

该模式下,对地方政府而言,前期项目模式设计阶段的时间周期可能更长了,但项目总体可操作性极大增强。对投资人而言,对应政府未来支付操作合法合规性得到更大保障,支付风险分析则主要落脚在对该级地方政府未来财政的预测分析上。

PPP发展趋势

1、总量快速增长,2018年落地或超3万亿

2017年新增落地规模或超2.5万亿,2018年新增落地规模或超3万亿。1)2017年Q1~Q3财政部PPP项目库新增4.3万亿,因项目入库合规性要求提升,假设2017年Q4新增入库PPP规模与去年1.04万亿持平,则2017年累计新增入库5.34万亿,2018年预计将持平;2)2017年Q1~Q3财政部PPP项目库落地1.9万亿,受益于财政部87号文收缩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提升PPP模式运用程度,预计2017年Q4落地规模将高于去年同期0.6万亿,则2017年全年PPP落地规模将超2.5万亿,预计2018年落地规模将超3万亿。

2、利率短期压制估值,货币政策趋稳引导估值回归基本面

近期PPP板块调整幅度较大,可能主要是利率上行预期致:1)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9月份同比下滑,预计10月份依然维持弱势;2)自10月份来国内债券收益率持续走高彰显市场资金面的紧张情绪;3)美联储11月会议对美国经济看法更趋积极进一步提升12月份美元加息概率。自年中以来央行就基本确立了稳健的货币政策态度,政策力求调控资金面不紧不松的局面,同时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健偏强、应对美元加息的腾挪空间较大,资金面预期将逐步向稳健中性修正,助推板块估值逐步向超强基本面回归。

3、地产投资或下行叠加基建预期上行,PPP逻辑将强化

地产销售下滑或向投资端传导。今年以来,地产投资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市场预期,给政府财政政策收缩腾挪了充裕空间。但是,随着政策严控地产成效逐步显现,地产销售端增速开始下行,尤其是9月份地产销售面积当月同比负增长1.5%且后续仍可能继续走低。按照6个月左右的传导周期估算,明年二季度开始地产投资可能将持续下行,PPP逻辑偏好将提升。

基建投资9月底部回升有望持续,明年上半年财政支出支撑充足。基建与地产投资的跷跷板效应明显,随着二三季度地产投资超预期走高,基建投资则明显走低。考虑到已到年末,而地产调控仍严格、地产销售端下滑将向投资端传导,基建投资底部回升预计将持续。此外,财政支出年三季度明显收缩下滑,为明年上半年财政支出扩张提供了腾挪余地,能够有效支撑明年上半年基建投资持续回升。

4、政策面强化与整顿并举,项目更合规且地方国企/民企份额提升

第三届PPP融资论坛上,财政部负责人讲话在强调监管及合规层面并无新内容,包括政策法规、严守红线、严控风险、公开透明、绩效管理等,同时也强调继续鼓励和支持PPP,包括强化奖励补助、支持参与一带一路、优化管理等等。随着PPP入库及落地规模的持续扩大,持续规范化将成为常态,政策支持PPP模式稳步推进的基调也不会改变。

目前,央企是PPP市场的绝对主导者。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国资委逐步强化对央企参与PPP项目的总量进行管控,防范央企过度参与PPP项目、控制央企资产负债率,未来民企参与PPP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

5、市场面竞争格局优化,项目回报率逐步回升

自2014年PPP正式推出以来,PPP项目回报率经历了从前期市场参与度低—市场竞争少—回报率偏高,到目前市场参与度高—市场竞争激烈—回报率偏低。随着市场参与主体在手订单普遍饱满、更加追求订单质量和回报率而非一味追求订单规模,以及PPP市场的绝对主导者央企参与PPP项目总量逐步被管控,PPP市场竞争将放缓、回报率将逐步回升到正常水平。

6、2018年是落地之年,融资及管控力强的公司最受益

自2016年以来,PPP模式快速在全国铺展开来。PPP入库规模、落地规模均持续快速增长。受益于此,板块内企业尤其是龙头公司订单普遍高增,在2016~2017年积累了规模庞大的订单。一方面部分区域存在过度竞争导致项目回报率过低的情况,PPP板块内企业转而寻求回报率更高的项目;另一方面,在积累了庞大订单之后企业的着力点转向消化这些存量订单,而不再是追求订单的过快增长。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模式研讨班第41期今日开课,祝各位PPP学员收获满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