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政府副市长孙芬会上表示,当前海口市垃圾分类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制度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据了解,目前海口市已制定了《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方案》《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操作指南》《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市直单位考评办法》以及《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区级考评办法》等配套标准和措施,进一步从制度上规范海口市垃圾分类工作。
二是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2015年,海口市启动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该项目以PPP模式建设,设计处理能力为200吨/日,于2016年11月建成并稳定运行,使海口市具备了餐厨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能力。2017年10月设立了废弃家具处理场,免费接收废弃家具等大件垃圾进场处理。2017年1月,海口市以PPP模式启动西秀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处理规模为50~300万吨/年,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土建工程,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即将建成投产。海口市垃圾资源化分选中心已经立项,争取在2020年上半年建成投产。
三是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基本建立。
目前,海口市餐厨垃圾收运协议签约单位为6382家,日均收运餐厨垃圾约175吨。各环卫PPP企业目前已配置大件垃圾收运22车辆,总运力达83吨,通过指定投放点、预约上门、12345热线办件等方式开展大件垃圾收运作业,全市日均回收大件垃圾约40吨。各区在住宅小区及各类公共场所设置有害垃圾专用收集容器,各区环卫PPP企业负责收集、运往海口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存放,待达到一定数量后,再集中运往省危废处理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置。目前在全市131个住宅小区(单位)设置500 个有害垃圾垃圾桶,日平均回收有害垃圾0.005吨。2017年,海口市在131个试点小区投放182个干垃圾厢,委托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对干垃圾厢的干垃圾从源头收集,运输至回收企业分拣中心进行二次专业分选,干垃圾中分拣出的可回收物直接进入再生资源利用体系。
四是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成效初显。
2016年,海口市投入775万元建设了39座智慧垃圾分类屋,由环卫PPP企业向小区的每户居民免费发放2个垃圾桶和每月发放70个带有二维码的垃圾袋,让市民将垃圾按照干、湿初步分类,在投放时由回收房的工作人员进行称重,并给予居民相应的积分,有效提升了垃圾分类居民参与度。2017年,投入697.50万元,在131个试点单位推行垃圾分类,覆盖人口约10万人,共发放分类宣传单5.9万张、分类折页2.5万张、分类张贴板1.5万张、分类标识1.8万张、干垃圾厢182个。
据调查统计,在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约有七成居民知晓海口被列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近六成居民所在小区已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居民对生活垃圾的分类方式也在逐步改善。此外,约有近七成居民赞成通过立法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支持定时投放分类垃圾。
目前,海口市进入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可回收物约100吨/日,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约175吨/日,大件垃圾处理量约40吨/日,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近10%。
海口市街头垃圾分类箱。符宇群摄
海口市政府市长丁晖会上强调,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当前海口市在推进垃圾分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具体表现在:
垃圾分类投放尚未形成共识,群众普遍缺乏生活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和相关常识;
分类垃圾桶配备不足,大部分小区仍采用混合投放的垃圾桶;
先分后混问题还未有效解决,导致分类垃圾到了垃圾车里又被混合倒在一起;
末端分类处理还不完善,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
海口市街头垃圾分类。凌楠摄
丁晖表示,下一步,海口市将全方位着力抓好“五大工作”:
一是着力抓好垃圾分类宣传发动工作。加大普及性宣传,让公众明白垃圾如何分类,这是当前最基础的工作;
二是着力抓好垃圾源头减量工作。积极推动落实垃圾不落地,倡导清洁生产、绿色消费,控制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垃圾产量和减少存量;
三是着力抓好垃圾分类投放工作。分类投放是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最难也是最关键环节,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让群众分得明白、分得方便;
四是着力抓好完善垃圾分类收运系统工作。解决海口市先分后混、混分混运的问题,分类后的各类生活垃圾,必须实行分类收运;
五是着力抓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必须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专业化处理和利用,避免二次污染。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