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专家岁末新年寄语——不忘PPP的初心!


来自:PPP观察     发表于:2018-12-31 23:51:00     浏览:354次

王守清

清华PPP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教授

又是一年一度总结和展望的时候,特意翻看了自己今年在新浪微博上发布的有关PPP的数百条微博,摘出几条进行回顾:


  1. 20180517: 是否投资PPP项目,是投资者的事,没有人逼;所签合同是否合规,是投资者与地方政府的事,不合规是双方担责;签了合规合同后地方政府是否守遵守,是政府信用的事,投资者要有对策;但政府遵守合同后投资者是否挣钱,多数是投资者的事…


  2. 20181225: 政府不太懂PPP,所以要找咨询;若投资者不懂,要么找懂的股东合作,要么找懂的咨询,要么不投标(没有人逼),要么通过合同把风险转移或分担(不懂则找懂的律师)。这些都是PPP的常识,总之,不是哪个项目都可以PPP,不是谁都可以做投资者,不是谁投资都一定会成功…


  3. 20181210: 优选项目,量力而行,谨慎PPP(本来只是公共项目可选模式之一),基于项目融资,也倒逼金融机构改革,不能总躺着舒服地吃利息差…


  4. 20180308: 真希望这次整改PPP能倒逼各方进步,特别是PPP项目相关政府管理体系(很少人提及的PPP的一个功能就是可以避免政绩项目上马、减少无效投资)和金融体系改革(除了依赖于政府或投资者信用,还能判断项目本身、各主体及其之间合同的优劣等)。



  5. 20181229: 过去几年PPP做不好有政府的原因,但锅不能全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背,因为不合适PPP的项目没人拿枪逼投资者硬做。PPP让投资者承担或分担融资、市场和运营等风险,就是为了各方公平,也为了避免政绩项目,投资者和政府都要各自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在我今年关于PPP的微博中,关键词主要有下列几类:


  • 规范整改、入库清库、绩效指标、产出要求、监管评估、运营维护、按效付费、…

  • 政府付费、财政承受力、财政风险、隐性债务、或有债务、会计准则、市场需求、…

  • PPP条例、风险管理、合同管理、合同条款、合同属性、SPV治理、争议解决、谈判仲裁、…

  • 政府能力、政府信用、审计监察、部门协调、招标采购、

  • 项目可行性、项目管理、大咨询/全过程咨询、公众参与、物有所值、…

  • 项目融资、有限追索、可融资性、资本金、融资难、F+EPC、融资交割、再融资/ABS、资产交易、…

  • 一带一路、国际工程、“走出去”、对外投资、国际惯例、…

  • 论坛/会议、论著/报告、培训/研究、慕课/学位、…

  • 城镇化、产业新城、特色小镇、土地出让、XOD、资源补偿、…


这应该也反映了2018年我国PPP的整体情况,因此,我26日在杜记者邀请众PPP大咖的“2018、2019,我们的PPP!”新年寄语中,我即兴抛出了“凡是”论,算是对2018年的一个浓缩总结:“凡是运动式的PPP推广都不会有好结果,凡是一刀切的PPP政策都不可持续;凡是不理解PPP内涵的很容易误读政策,凡是不信或迷信PPP的很容易判断失误;凡是不参与PPP的大企业很可能被边缘化,凡是乱做PPP的大中小企业难免损失…。”


至于对2019年我国PPP的展望,原弟子王盈盈与我研讨后达成共识,应《项目管理评论》约稿于28日发布了“2019年PPP去向何方?”的新年寄语,在其中提到“2018年,社会各界一致认可PPP的价值,政府和市场对PPP的态度是又爱又恨。中国的PPP表现为四个特征,即投资落地速度放缓、立法之路任重道远、规范管理旗帜鲜明、投融资风险初显”之后,提出了6个方面的预测,即“加强监管、出现违约、争议增多、数据蓝海、新咨询显现、培训回暖”,本文不再赘述。


下面仅结合我9月为参加某次PPP研讨会准备的发言要点,再完善后提出下列几点宏观与微观具体建议,抛砖引玉,仅供有关人士参考,希望有利于我国“正本清源、规范发展,迈向健康可持续的PPP。”


一、组织建设:

  • 建立部际联席会(偏行政),特别是发改/财政/国土/审计,任何政策出台都经过联席会;

  • 建立中央和地方跨部门PPP中心(偏专业),是政府的专业助手,并与咨询和高校合作。


二、政策宣贯:

  • 中央部委每发布一个经联席会通过的政策,要有新闻发布会,有起草官员宣讲和解读;

  • 发布之后起草官员要及时解答各界疑惑,并适时更新完善政策。


三、能力建设:

  • 发挥部级PPP专家和高校PPP中心的作用,筛选师资,编写教材,审核讲稿,主导培训,加强总结和交流;

  •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编制指南、手册、分类项目合同文本、案例,搭建政企银学平台交流;

  • 近期:中央部委特别是中组部牵头组织培训地方主要官员(特别是书记、市长、审计);

  • 远期:协调教育部开办PPP方向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建立PPP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四、信用建设:

  • 中央部委特别是财政部设立地方政府信用担保和/或保险基金,弥补中国PPP基金的不足;

  • 财政部及时公布地方政府财政情况、主导财政承受力评估;

  • 探讨地方政府破产机制;

  • 加强问责违规者,含地方政府(只想上项目)、投资者、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等;

  • 加强项目过程和信息的公开,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五、筛选项目:

  • 要严格筛选PPP项目,考虑可行性和可融资性,特别是示范项目,要少而精,使之真正成为示范,除了PPP专家,必须有起草PPP政策的官员参与;

  • 重视过程监管与评审,动态化(有进有出和问责);

  • 动态及时公布所有项目信息和文件(含合同文本)。


六、融资支持:

  • 鼓励有限追索(而非无追索)项目融资而非完全追索企业融资,鼓励发行项目债;

  • 鼓励金融机构直接介入权、鼓励第三方担保融资而非政府担保融资;

  • 建立二级交易市场;

  • 倒逼金融机构改革,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基于项目的结构化融资和有限追索项目融资业务水平。


七、限制国营:

  • 更严格限制央企和国企参与(让他们去主导传统模式);

  • 更鼓励民企和外企(让他们去主导PPP)。

吴亚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体制政策室主任、研究员、博导

PPP模式从潮起到潮落的这五年,我因为反对运动式推广PPP模式并不时对有关PPP政策和很多地方的PPP做法持批评意见,被PPP业界朋友开玩笑说是某某派PPP代表。其实20多年来,因为长期研究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和政策,看透了公建公营模式的种种弊端,也目睹了很多公建公营项目在低效运营甚至“晒太阳”,我比很多PPPer都更爱PPP。PPP模式是一种目标导向与结果导向有机结合的投融资机制,有助于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有助于为公建公营树立“标杆”。我是PPP真正的拥趸和粉丝!祝愿PPP从2019年开始真正走向“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曹珊

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句郑板桥的诗也可以用来形容PPP。因PPP有其自身方方面面的特点和适用要求,它说复杂也不复杂,说简单也不简单。我很赞同财政部金融司王毅司长的讲话。PPP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专门用来拉动GDP的简单工具。经历了5年的发展,见证了清库和整改,我认为PPP人应吸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记住PPP的初心,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经济整体有下行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一个“忧”字,这是经济结构调整阶段难以避免的正常现象。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的中速增长平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未来PPP更多的要用在补短板、惠民生、生态环保领域,比如乡村振兴领域就有很大的潜力。我作为一名以PPP领域为主要业务之一的专业律师,对2019年充满了期待。《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版)》已出台,国家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经济逐渐回暖、PPP条例出台在即,这些都将利好PPP的发展。PPP模式在2019年会更加的规范健康发展,进入执行阶段的老项目以及新的PPP项目都将为祖国的70华诞增添光彩。PPP渐入佳境,PPP人风华正茂!

徐成彬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经济学博士

2016和2017岁末,我分别总结了年度中国PPP“十大事件”和“十大新闻”,媒体发布后广为转载。2018最后的夜色渐浓,蓦然回首,寒气袭人,转身凝视中咨公司研究中心“十大亮点”。


借着点点亮光,迎接2019新年四季。《政府投资条例》炸响PPP春雷,贸易战导致基础设施投资夏日炎炎,审批制度改革秋果香甜,以人为本PPP让寒冬难觅贫困。

刘世坚

北京清控伟仕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国式PPP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摸着石头过河(1994至2003),黑猫白猫(2004-2013)和PPP新浪潮(2014年至今)。从时间跨度上看,第三个阶段应该方兴未艾才对? 2014年的地方债防控政策催生了此轮PPP,而2017年以来的金融风险防控政策,对于高歌猛进的PPP运动却不啻于当头棒喝。何至于此,PPPers是否应当有所反思?

 

展望2019,我想好了几个字送给PPP。第一个是“稳”。希望中国的PPP能够慢下来,稳一点,不要总是心急火燎。第二个是“质”。我们的PPP立法、制度建设和项目实施,一定要重质轻量,不要好大喜功。第三个是“新”。规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创新才是动力之源。中国式PPP的未来,在于解放思想,在于改革创新。

王强

上海城投集团战略企划部高级主管,上海社科院PPP中心秘书长

作为最早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邀请参与我国推广PPP工作的研究人员之一,从2013年至2018年,有幸目睹此轮PPP潮起潮落。回顾五年走过的道路,总体而言,本轮PPP最大的成果是PPP在我国已经深入人心,再也不是用BOT,BT代替国际共识。五年来,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仍旧无法取得共识,分歧不仅仅在行政部门之间,还在“公”与“私”之间,在学院与企业之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更在于“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真专业”和“假专业”之间,这就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然而,无论我们的PPP进展怎样,PPP的真理还是在那里,社会资本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的热情和需求还在那里。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如果长期用政府财力来全部完成,不会有利于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这已经是经济学基本定律。所以,展望2019,更多的是需要PPP的有关各方,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广开言路,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取得共识,要实事求是,面对现实,脚踏实地,从头开始!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枞阳家居智造:开启园区PPP建设新模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