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的“地下血脉”,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正在各地加速推进,但缺资金、推进慢、入廊难成建设难题。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在一些地方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中,PPP模式已经成为地下管廊建设的推动力之一。今年以来各地新建地下综合管廊的热情高涨。如,吉林将在今年新建160公里地下管廊,石家庄、杭州、合肥等15个城市被列入今年地下综合管廊试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新建2000公里以上地下综合管廊。业内人士指出,利用PPP模式既可以降低财政负担,也可利用部分政府资源。据住建部测算,加上入廊管线,地下综合管廊每公里造价约为1.2亿元,比同期四车道高速公路造价还高出4000多万元,靠政府一家很难独立完成。
来源:新华社
民企利用PPP模式精准扶贫
“民营企业利用PPP模式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可推动贫困地区脱贫。”中国PPP研究院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认为,PPP至少将产生六方面正面效应。第一,缓解面对城镇化、老龄化历史进程的财政支出压力;第二,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形成“1+1+1>3”的机制;第三,为一大批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打开进一步生存发展空间;第四,联结、对接意义重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企业改革与全面改革实质性深化;第五,促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化建设,培养营商文明;第六,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优化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的选择性“聪明投资”,增加有效供给。
来源:安徽日报
|专家观点|
张勇:还不能把PPP模式变成一种投资整体方式
现在PPP发展加快,社会资本的充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宽。特别是在社会事业领域,包括养老、医院,这种领域本来是政府需要建的,政府短期内资金有一些问题或者觉得用社会资本来建,它的管理和效益更能体现出来。在这些领域也有一个约定,但不是特许,不是允许你收费,而是你建成、你经营,政府每年按照约定给你预算内的资金补助。我们现在和财政部共同推进PPP模式,这种模式只是我们投资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还不能把PPP模式变成一种新的投资整体方式,只是改革创新过程中,推进的一种方式。
来源:中国网
PPP的“P精神”(记者手记)
说到底,PPP项目真正需要的就是既“亲”且“清”的新型政商关系。PPP究竟是美味的馅饼,还是无望的陷阱,关键取决于政商关系如何定位。彼此清白就能放下顾忌,良性互动就能攻坚克难,最终使PPP项目成为政企共同推动地方发展的新引擎、大舞台。PPP赚的是慢钱,但未必不是大钱。从固安项目可以看出,尽管回收周期很长,但因为合作机制顺畅,政企既“亲”且“清”,PPP项目的外溢效应不断扩大,真正开辟出政府、企业、行业、百姓都受益的“大钱途”。
来源:人民日报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