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 46 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
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这份“46 号文”吹响了中国体育产业的集
结号,确定了一个目标:到 2025 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 5 万
亿元。但据不完全统计,2015 年中国体育产业总产值仅 1.8 万亿元,
占当年 GDP 的 0.7%,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2.1%。除了环境、经济等
因素外,体育市场与资本对接的缺位一直是制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
一道严重壁垒。向社会资本开放体育基础设施资源,将强有力的促进
中国体育市场的长远、快速发展。
因此,体育基建类 PPP 已成为今年 PPP 圈中最新的一个话题。其
实,真正了解 PPP 模式、并不只把它当作投融资模式的专业人士都明
白,体育具有天然的公益性,尤其是体育场馆的建设也应归属于市政
基础建设之一。在如今以提倡全民运动的社会大背景下,把 PPP 带入
体育产业,不仅有利于地方政府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可以有效的为居
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并且为社会资本和企业带来一定收益,不
商也跃跃欲试,却让政府犹豫不决,甚至有去年入库的合作项目,今
年就被踢出库的情况发生呢?如何使用 PPP 模式来加快体育类基建
市场破冰,将是 2017 年 PPP 圈又一重大议题。
目前,体育类 PPP 项目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重建设、轻运维。
前期建设期间 7%-9%的收益率,让很多社会资本方和建设方都对体育
场馆类 PPP 项目兴趣浓厚,但只看重建设,却忽略后期运营管理却给
此类 PPP 项目带来很大的后期风险。例如,非理性的建设工期、前期
设计规划不统一等导致后期的成本超支,致使风险和财务压力过多的
转移到后期运营维护阶段。同时,前期市场需求调研的不严谨,后期
运营管理经验的缺乏,软硬件开发跟不上后续运营使用,投融资结构
模式引起的利益冲突等都将使后期的运维回本雪上加霜。
其实,PPP 体育项目早已有先例,最典型的就是 2008 年完工的
国家体育场(鸟巢)项目,现在经常被 PPP 圈拿来做典型案例“鸟巢
的遗憾”来分析。项目历时四年多,造价将近 23 亿,建设完成之后主
结构的使用年限为百年。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国家体育场的
融资和建设工作,北京中信联合体体育场运营有限公司负责 30 年特
许经营期内的国家体育场赛后运营维护工作。背靠国资委、发改委、
北京市政府、中信联合体、三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
银行和中信银行)、两大保险公司(中国人保和天安保险)、北京城建
等多机构多部门的国家特级场馆却落到如今生的起养不起的局面,这
颗财负毒瘤何时会爆也成为政府财政的一个隐患。先期愿景都是好的,
但只考虑建设速度和对奥运会(单一个别赛事)的针对性,而不对赛
后场馆的运维做出合理的规划和风险控制,不得不说,这个大型体育
场馆类 PPP 项目的教训是惨重的。
常年以来 BT 模式已成为体育类基建项目中最常见,甚至到现在
也是一条圈内人都明白的“潜规则”。社会资本方希望最早进入,最早
退出,建设完成之后便交付政府,交工回本。可惜,财政部在近几年
连续发文严禁通过保底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方式进行变相融
资,将项目包装成 PPP 项目,严禁 BT 本质的变相 PPP 模式重生。今年
年底财政的最强 10 万亿严查打假活动,又是让多地的体育基建类 PPP
市场感觉痛失蛋糕。其实,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资本方要选择 PPP 模
式,首先一点就是要明白为什么需要使用此模式。如果财政可负担,
公开招投标建设应为首选。而目前的情况是,社会民众需要基础设施
建设,人均体育用地严重不足,但财政能力也不足以支持全部所需的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所以 PPP 模式才由此应运而生。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在中国因有国有企业参与
其中等特色,所以特称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此模式下,鼓
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合
作共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原则实现项目的双赢或多赢。PPP 的
形式多样,最常见的为BOT (Build-Operate-Transfer)、DBFO (Design-
Build-Finance-Operate)、DBOT(Design-Build-Operate-Transfer)
等。但对于 BT 模式,2015 年财金 57 号文已明确规定,通过保底承
诺、回购安排等方式进行变相融资的 BT 类项目,财政部将一律不予
受理。由此看来,PPP 的需求很大,体育基建市场的 PPP 需求在未来
将会更大。
那应如何运用 PPP 模式帮助体育场馆类项目跳出建造易、运维难
的 怪 圈 呢 ? 深 圳 大 运 中 心 项 目 就 可 称 为 成 功 借 用 PPP-ROT
(Rehabilitate-Operate-Transfer)模式跳出“蒙特利尔陷阱”的典
型案例之一。其项目采取的总运营商与专业团队共同运营大运中心的
模式为项目运营质量的保障奠定了基础。项目建立运营调蓄基金,通
过商业运作反哺场馆运营的资金管理办法为平衡大运场馆日常维护
费用提供了资金渠道。同时,通过划拨方式将部分商业用地交由总运
营商开发利用,以此产生的利润来弥补大运场馆日常运营的亏损情况,
创造性的提出由政府方和运营方共同管理的调蓄基金的做法值得在
更广范围内推广。
而新加坡体育城 PPP 项目也为娱乐体育产业 PPP 项目做了好的
示范。在设计和建设方面,新加坡体育城在三个方面有效的进行创新
融合:城市动态功能组团与体育综合设施之间的有效融合;体育赛事
设施建设与运用和社区日常体育设施的使用结合;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以政府监督、引导和 PPP 项目公司设计、建
设、融资、运营、维护来共同开发打造综合体育休闲为一体的国家级
运动娱乐场馆。而收益来源也从单一的政府付费转变为政府补贴加商
业运营使用者付费。
通过以上两个项目不难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承包、
建完回本走人的体育基建时代已经过去,地方政府与财政已无力再出
全资购买项目。如何更好的运用技术与管理经验降低建设成本、提高
运营可持续性、扩大赛后消费群体等已成为私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方不
得不去承担的责任。
对于国内体育 PPP 产业的几点建议:
第一,政府、社会资本方和企业方在前期合作协商期间,应理清
分工与职责,做到信息互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平等合作。大型
场馆的建设中,折旧和大修是运营维护期间花费消耗最大的部分,一
般企业很难独立承担。建议由政府财政使用财政补贴的方式进行部分
承担,减轻企业运营压力,增强社会资本方长期进入的信心。
第二,企业和社会资本方应使用大数据等方式调研统计出最佳盈
利模式。目前,对于体育场馆类 PPP 项目世界上多数使用的是政府补
贴、政策优惠和使用者付费联合模式。除了政府职责之外,企业方应
更多的增加高智能科技产品的研发,来改造升级现有普通体育场馆的
开发和运营,用以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创造集体育文化、休闲、旅
游、商业的一体化高端便民化的服务产品。
第三,开发小而精、专业性较强的体育运动场馆建设。北京体育
之窗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傅强曾表示,中国人均体育用地不足,但城
市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存在重复建设、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PPP 模式
可以通过利用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管理经验,通过对地区、社区等
实地的调研进行针对性的规划建设,为使用者提供高效率、高质量、
更加便捷的服务。企业也可以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
形式实现体育场馆规模化、专业化的运营,从而带动专业性体育场馆
乃至具有当地体育文化特色的市场发展。
第四,鼓励在 PPP 项目中多部门协调合作。综合类大型场馆周期
长、资金体量大、资质高、回报率低,建议多部门、机构、企业全程
参与协商,实现尽调、设计、建设、运营、维护一体化共同合作。鉴
于体育基础设施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应有统筹规划、规范监督等
职责。而专业体育类企业在运维方面的技术、管理经验将有助于项目
的专业化建设,避免设施重复建设、客户群叠加等问题。鼓励社会资
本方进驻场馆和场地设施的建设、运营中,最大化发挥融资能力,对
项目中后期运维提供保障。同时,应提倡高科技、智能化场馆的建设,
鼓励智能化、科技等公司同时进入 PPP 项目群组,把前期建设和后期
运维统一结合规划,群策群力,为场馆后期运营维护减少风险,实现
物有所值最佳化。
由目前的政策走向和市场发展来看,PPP 模式将强力助力体育产
业破冰,但如何更好的规划实施,以保证后期项目运维的顺利,也将
是对体育类 PPP 项目的又一重大考验。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