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之后话发展:财政资金如何“四两拨千斤”


来自:五寨你好     发表于:2017-02-04 10:46:47     浏览:313次

        捏捏财政“钱袋子”,市县长们一定会觉得“手头太紧”。可以肯定,伴随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和财政收入放缓,这种缺钱的感觉将会成为一种新常态。

  新的一年,民生、基建、产业……到处需要大投入,可不能光靠省吃俭用。有没有一种法子,让财政“借鸡下蛋”,少花一些钱,多办一些事,甚至办得更好?


  政府工作报告已给出答案——要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月12日,省财政以产业基金方式“示范”了一次。当天,山西供给侧改革发展基金第一批投资项目在太原签约。基金管理方——山西清洁投资与潞安集团、晋煤集团、孝义市政府共签下总额超过220亿元的项目。此次合作,省财政出一部分资金引导,聚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共同组建母基金、子基金,然后投入转型项目。经过运作,财政资金用法改变了:从直投一个两个项目,变成投给基金,再由基金、甚至是基金的“儿子”(子基金)投给更多项目。

  

        这就是“四两拨千斤”。


  新形势下,这一提法蕴含深意。各级财政要想把“紧日子”过成“好日子”,这是必修的“内功心法”。




  财政,庶政之母,邦国之本。全面实施转型综改、创新驱动战略,全力促进经济稳中向好、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逐步实现山西振兴崛起,都离不开财政支持。


  今年“两会”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经济要想稳步向好朝前跑,关键在驱动。盘点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且外流严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远低于全国;出口,山西外贸仅占全国0.4%,拉动增长的能力不强;固定资产投资,预计2016年增长1%左右,低于预期11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结构效应不明显。综合比较下来,山西要发展,必须让投资“马车”跑得更快、更精准、更有效。


  2017年,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兴潜力产业、文化旅游业发展以及新旧动能转换,我省进行了一系列布局。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转型希望,蓄势待发。


  在此背景下,“筹钱”成为当前最紧要的大事。


  但回头看财力,不容乐观。


  2016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57亿元,下降5.2%,减收85.2亿元。虽然好于下降7%的预期,但该指标已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预期目标是由负转平。这些说明,在实体经济依然困难、财政增收因素不多的情况下,财力下降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再看看2016年财政支出数据,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3441.7亿元,仅民生就占到82.5%。财政保基本、保战略,不得不过“紧日子”。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矛盾:如果财政困难,很难支撑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慢,财政又会更困难。


  靠财政资金直接投入产业,越来越投不动了;政府大量举债,路子走不通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考虑抑制资产泡沫、防风险、去杠杆,大规模宽松不具备可能性。那么,发展资金从何处来?


  答案是:落实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以“四两拨千斤”。


  “从全国来看,财政支持实体经济呈现两大趋势。”省财政厅地方金融处处长常锦全说,一是“财政政策金融化”,即财政资金与PPP、股权投资基金、政策性保险、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金融工具紧密结合,以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去挖掘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潜力。二是“财政资金杠杆化”,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财政资金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转变投入方式、发挥杠杆作用,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引导充裕的民间资本流向新的投资热点。


政府引导基金、PPP两大工具,尚需激发潜力



  “四两拨千斤”,究竟怎么“拨”?


  观察近几年各地实践,政府引导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两大模式,正成为财政资金增加有效投资的发力支点。常锦全认为,这两个支点正好对应了山西实体经济需要强化的两个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对促进民间投资、补齐发展短板意义重大。


  政府引导基金主要是由财政出资引导,设立产业母基金,然后再下设若干子基金,多轮引导募集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和科学管理,投入符合转型方向的产业,如大数据、节能环保、文化旅游、新能源等。引导基金的好处是,转化社会资金,放大效应强,且分散投资,循环使用。过去1亿元财政资金只能办1亿元事,现在通过基金引导,可能办10亿元事。


  PPP则是政府和私营企业、民间资本合作,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有利于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加油”。


  近年来,伴随国家政策的推动,无论是政府引导基金还是PPP,都迎来爆发式增长。


  国家公布的PPP入库项目最新数据显示:内蒙古有809个项目,规模6829亿元;河南有746个项目,规模达8795亿元;湖南有305个项目,规模5000亿元;安徽有164个项目,规模1999亿元。而山西仅有40个项目,规模535亿元,发展空间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PPP推广规模较大的省份,GDP增速也较快。以贵州为例,就有1746个入库项目、1.5万亿元规模,拉动该省2016年GDP增速预计10.5%。省财政厅地方金融处副处长陶克认为,这一现象说明PPP对扩大有效投资有不可估量的潜力。


  相比PPP,我省在政府引导基金方面起步更早一些。早在2013年,省财政就出资1亿元,引导设立了山西中小企业创投基金。到去年12月底,省财政引导设立的基金共有11只,规模合计593亿元。基金支持方向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文化旅游、农业、煤炭清洁利用、基础设施、中小企业创投等不同的产业和领域。


  但从规模、层次看,我省与兄弟省份存在不小差距。以湖北为例,该省财政出资400亿元,于2015年底设立了总规模2000亿元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该基金阵容强大,40家股东除部分省属企业外,均为大型银行、央企或知名民营投资机构。经过近一年的裂变式发展,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立项发起产业投资母基金37只,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地方产业基金。


  可以说,兄弟省份整合财政、金融资源,打造产业基金的气魄和视野,值得我们学习。 



破除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创新活力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热点关注】引入预期收益的风险预算模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