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胡鞍钢、鄢一龙:PPP——创新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机制


来自:清华PPP研究中心     发表于:2017-09-13 22:37:28     浏览:375次

文章作者: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鄢一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原标题:创新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机制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经过长期地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中国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相互补充、激励相容、广泛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机制。


中国在减少贫困特别是实现国际社会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正如联合国驻中国协调员罗黛琳所评价:通过将千年发展目标与自身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并投入大量的努力和资源,中国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在减贫领域。另外,中国的发展经验及它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为全球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国际减贫实践来看,国际援助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反贫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国际援助就如同“雪中送炭”。从1981年-2002年,中国累计接受国际金融组织贷款620亿美元, 成为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最主要的借款国之一,其中到2002年累计接受世界银行贷款366亿美元, 占世界银行成立以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累计额4870亿美元的7.5%。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大部分用于投资周期长、社会效益显著、对中国经济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影响的部门和领域,如农业与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革、教育卫生、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公共服务和公共投资领域,此外,还向中国提供各类技术援助、政策咨询、项目咨询、人员培训、国际经验借鉴。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接受国际援助贷款额和人均贷款额都是发展中国家最低的,但是中国的发展效果和减贫效果是最好的。



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接受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援助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使中国能够从一个在减贫领域十分闭关自守的社会顺利地实现对外开放,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孤立状况,走向国际、走向世界。


经过长期地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中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公共机构与私人合作伙伴(PPP)反贫困机制。这一模式由七个主体共同参与,形成了相互补充的七个机制:


自力更生,即激励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他们既是反贫困的行动主体,更是反贫困的受益主体)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救、自助、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增加人均收入,扩大收入来源,实现脱贫致富。


地方为主,即省级政府对减贫总负责,市、县级政府作为实施主体,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将反贫困纳入地方发展规划之中,直接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公共物品与基本公共服务。


国家支持,建国以来,中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反贫困事业,特别是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强化了对扶贫行动的领导与支持,首先国务院成立扶贫领导小组,制定国家反贫困行动规划,进行战略指导以及政策扶持。其次进行具体的扶持,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人力资源支持等。


社会捐赠,非政府组织参与。


对口支援,指较为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包括各省份之间的对口支援和省内的对口支援。


市场驱动,发挥市场机制,国家鼓励各类企业,包括外资企业,积极参与减贫工作,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


国际援助,积极争取多方援助,吸引国际机构、国际组织对减贫事业进行支援。


以上七个机制就是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相互补充、激励相容、广泛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PPP模式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还特别提出扶贫开发的主要途径是:专项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就业促进,扶贫试点,革命老区建设;行业扶贫,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改善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能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社会扶贫,加强定点扶贫,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发挥军队和武警部队的作用,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反贫困领域交流,借鉴国际社会减贫理论和实践,开展减贫项目合作,共享减贫经验。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江陵县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开展社会资本资格预审招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