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下“超概”问题根源解析


来自:小丑杂谈     发表于:2019-04-06 12:09:23     浏览:389次

PPP从推行到现在各种问题到现在已经屡见不鲜,去年及近期大家又在争论关于超概问题如何解决的事宜,然而笔者认为PPP模式下的项目超概是必然而不是偶然,原因很简单,国内关于项目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及数据保存不完整或信息不对称导致。

首先我们讲一下PPP模式操作的基本流程,如下图:

可能大家不明白这张图能说明什么,但我现在再增加另一张图,发改委的立项流程,分为三类备案制、核准制和审批制。PPP模式为双条线审批,即发改委条线审批此项目是否具有可实施性,财政部条线审批项目是否可以采用PPP模式,虽然两者同步,但财政部的数据不是捏造的,即物有所值、财政能力论证的基础数据来源于项目的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

其次我们要解释项目评价中经常用到的几个名词:估算、概算、预算、结算。

1估算也叫投资估算,发生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估算的依据是项目规划方案(方案设计),对工程项目可能发生的工程费用(含建安工程、室外工程、设备和安装工程等)、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用和建设期利息(如果有贷款)进行计算。其主要采用的估算方法为生茶能能力指数法、估算指标法、系数估算法等等

2、概算也叫设计概算,发生在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阶段。以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图纸,概算指标、概算定额以及现行的计费标准市场信息等依据,按照建设项目设计概算规程,逐级(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建设项目)计算建设项目建设总投资。

3、预算也叫施工图预算,发生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以建筑安装施工图设计图纸为对象,依据现行的计价规范,消耗量定额,人材机市场价格,费用标准,按照建设项目施工图预算编审规程,逐级(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单项工程)计算的建筑安装工程造价(项目要求时,还要汇总为建设项目建设总投资)。

4、结算也叫竣工结算,发生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是在建筑安装施工任务结束后,对其实际的工程造价,进行核对与结清。结算一般由工程承包商(施工单位)提交,以招标文件选定的计价方式,依据施工合同,实施过程中的变更签证等,按照合同规定、建设项目结算规程以及清单计价规范,完成的施工过程价款结算与竣工最后结清。同时,要汇总、编制建筑安装工程实际工程造价竣工结算文件。

五、决算也叫竣工决算,是整个项目竣工,建设单位对完成的整个项目从筹建到竣工投产使用的实际花费,所做的财务汇总。竣工决算的成果文件称作竣工决算书。竣工决算书由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工程竣工图和工程竣工造价对比分析四部分组成。

他们与工程周期的对应阶段如下图,一般情况下,结算是决算的组成部分,是决算的基础。决算不能超过预算,预算不能超过概算,概算不能超过估算。我们所谓的超概问题主要是指施工图预算超出设计概算。而该问题为何频发发生?我们看PPP模式的几个节点就会发现问题。

PPP包装入库的时间节点为投资估算或设计概算,大多数项目来源于投资估算,而这两个时间点数据准确与否来源于可行性研究报告内的数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数据的主要评价方法为技术经济分析。

而这也是为啥国外的PPP模式管控会比较高,而一引入国内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主要来源于国内的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较晚,且不成体系,而该学科又是项目评价的基础,同时技术经济型专业人才较少,从而造成了项目评价这一块一直精度不高或者超概问题频出。我国的技术经济分析起步于c上世纪50年代,形成初步规模尚不能叫做体系的是80年代,国际上为上世纪30年代,成形于50年代,体系成熟于80年代,且根据国际的发展可以发现,技术经济评价的底层架构以财务学科为基础学科,更确切的说是管理会计学科。很巧合的你会发现,在欧美在技术经济分析发展的起步的年代刚好是管理会计起步的年代。

而至今我们国内采用的依旧是报账型的财务会计,这阻碍了国内技术经济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可研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预测性的体系发展。同时再加上国内再经济评价上的人不专业及经验较少,数据更加失真,从而超概变成了必然事项。

如需解决该问题,笔者建议:

1、PPP分段实施,包装入库从施工图设计完成预算编制完成之后开始,之前以特许经营模式由社会资本牵头执行,当然需要具备设计、咨询资质的社会资本方,从而保证项目的功能性和有效性。

2、加快管理会计、技术经济学体系建设,项目信息系统建设,从根源上根治该问题。

否则PPP模式将永远是一个潦倒龙钟的模式。

此为一家之言,如有不同观点,欢迎指正。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项目绩效考核(理论+实战)实务专题(4月18到20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