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的理论自信


来自:PPP资源整合     发表于:2016-10-13 09:00:00     浏览:559次

      今年四月,在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由国家发改委、中国保监会与清华大学共同设立)成立仪式上,我专门谈到了寻找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的三个自信:理论自信、需求自信和能力自信。因为在我看来,要持久推进一件事情,应该有充分的现实需求和足够的实施能力,此外还应该从理论上找到依据和支撑,以便更好地坚定信心而不轻易动摇。


    我国从2014年开始大力推广PPP模式,两年来迅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PPP需求市场,全国PPP示范项目超过1万个,投资规模超过10万亿元,我们有足够的需求自信。但我国各个方面特别是各级政府在应用PPP模式方面明显能力不足,形不成能力自信,这也是两年来国务院、发改委、财政部等密集发文、月均出台一个规范性指导文件的原因之一,更是各类PPP培训班异常火爆的原因之一。


       但我认为,从理论上对PPP进行解读,找到充分的理论自信,把应用PPP模式作为理论分析的结论,并在政企双方乃至全社会形成共识,则更为基础和重要,因为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才有可能是科学而持久的实践。理论上说清楚了应该干的事,就具备了正确的方向,即使行驶中不够平坦,也会信心满满,铺路架桥,攻坚克难,谨慎驾驶,一路向前。否则理论上模糊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么不干,要么蛮干,要么知难而退,行驶中随意停车,随意折返。如此,中国PPP就有可能是轰轰烈烈但却昙花一现,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提及PPP,我们很容易想到另外两个经济学概念:Public Goods(公共产品)和Private Goods(私人产品)。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是私人产品,因为其固有的排他性、竞争性等特点,供需关系(往往供过于求)决定了产品的价格,也决定了产品的品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少量社会共需的产品(如城市道路、交通、管网、照明等基础设施),由于其存在共用性而导致免费搭车现象,即不容易建立收费机制或建立收费机制社会成本过高,因而私人部门不愿意投资或不主张私人投资,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这类产品就称之为公共产品,只好由政府负责提供,根据社会福利原则进行分配。


       但问题是公共产品存在垄断性而缺少竞争,政府公务人员也是“经济人”,这就使得由经济人而不是机械人组成的政府难以完全摆脱“自私”的本性,提供公共产品往往质次价高,公众不满意,同时很多政府投资能力不足,即政府既缺资金又缺效率,这就是所谓的“政府失灵”,如今很多国家政府程度不同地存在“两缺”问题。


       既然对社会必需的公共产品,企业不愿意提供,政府又提供不好,那么政企合作提供呢?采取半市场化与半行政化的制度安排,是否有可能把政府主导的公平与企业追求的效率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解决“两缺”,克服“两失”,不断提髙公共产品的品质与服务效率。


      基于这个理论视角,从消极层面来看,PPP是应对“两失”与 “两缺”的无奈之举,如果市场不失灵或政府不失灵,那就完全可以让企业或政府单独提供公共产品,而没有必要采用政企合作方式;从积极层面来说,PPP又是政府体制变革的创新之美,牺牲一点公平换来更高的效率,牺牲一点效率换来更好的公平。弗里德曼和哈耶克的“小政府理论”指出,政府重点提供那些市场做不了也做不好的服务,同时用不同程度的市场化来修正“政府失灵”。


      从上述“两失与两缺”“公平与效率”的理论解读中,我们也很容易提炼形成PPP的核心理念:平等友好、长期稳定,合理回报、激励约束,风险分担、利益分享。中国PPP,需要建立理论自信;中国PPP,请让理念先行!




培训咨询电话:18071525205;

 微信号:13476260904;

   QQ号: 352588235;

        罗老师

http://www.hbjgrh.com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充分发挥各级财政部门的作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