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下建筑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来自:班信咨询     发表于:2016-10-13 18:55:00     浏览:412次

“十三五”开局之年,PPP模式已被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对于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建设而言,PPP正在发挥积极的牵引作用。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与社会资本方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减轻政府方的财政负担,减小社会资本方的投资风险。

目前,中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经济结构调整,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期,“稳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目标之一。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面对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地方政府财务状况拮据,强大的基建投资需求和过大的政府债务压力矛盾突出,PPP成为政府破解资金难题的可行的投资模式。为此,自2013年起,国务院、发改委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力推PPP模式,旨在引导社会资本来增加公共产品领域的投资,推动包括能源、交通设施、水利、市政工程等项目的健康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16年8月,国务院、财政部、发改委、环保部、住建部等国家级部委共计发布PPP各项政策法规、办法、条例等不少于60项。

从时间上来看,2016年迎来PPP政策发布大潮。2014年,是我国PPP模式探路之年, PPP相关政策较少; 2015年是各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元年,这一年,伴随着改革的东风,PPP政策密集出台;2016年伊始,为摆脱民间投资低迷困境,各级政府机构纷纷出台政策稳定民间投资,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

从出台部门看,财政部和发改委主导政策的推广和实践。政府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和合作,财政部门是推广、实践PPP模式的主要责任部门,绝大部分政策由财政部发布,政策主要内容涉及对PPP项目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支持,发改委也发布部分政策,主要是基于各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开发。

从应用领域看,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仍是主流,海绵城市、综合管廊成为热点。PPP政策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对于污水和垃圾处理、公路、铁路、轨道交通、供水供暖等以“使用者付费”为特征的经营性项目。2015年以来,政府要求以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建设为重点,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逐渐成为PPP政策热点。

截至2016年6月末,国家财政部、发改委推介PPP项目超过11000个,总投资超过15万亿。

其中,国家发改委项目库入库项目214个,总投资4.46万亿;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9285个,总投资约在10.6万亿。

9月,从财政部PPP中心了解到,第三批PPP示范项目的专家评审工作已经完成,目前根据专家意见已经形成了PPP示范项目建议名单,据评审专家估计,在申报的1000多个第三批PPP示范项目中,最后可能有大约500个项目入选,投资额或超过2万亿元。第三批的审批数量预计将远超首批30个总投资额1800亿元和第二批206个总投资额6589亿元的PPP示范项目。

从地区发展来看,贵州、四川、新疆、甘肃、内蒙等中西部地区省份对PPP的热情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其中贵州地区PPP项目个数1492个,投资需求达到近万亿。而从财政部提供的最新项目地图来看,上海地区仅有一个市政PPP项目。从侧面也反映出,对PPP热情高的地区,也是对资金相对缺乏的地区,而针对上海等地PPP项目数量极少的地区而言,PPP项目主要为解决公共项目的实施效率而非债务问题。

按PPP 项目分布的行业来看,投资规模偏大、回报趋于稳定的市政工程、交通运输、保障安居工程等更受市场的热捧。而偏冷门的公共服务领域如农业、林业、社会保障等PPP项目则受到冷遇。

一方面,农业、林业、社会保障等PPP项目大部分投资回收缺口存在较大的风险,对于逐利的社会资本来说,必然选择回报稳定且盈利模式清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

 

近年来,PPP项目投资热潮在全国掀起。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在国外权威解读为政府与私人资本的合作,而在国内,财政部给出的官方概念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所谓的社会资本,包含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资等多种性质的资本来源。

即从3年多PPP项目的社会资本参与方来看,绝大多数的项目均被大型央企、地方国企所承接。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与国有资本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交给国有资本承接项目,会更放心。

而从国有资本的角度看,传统民建、公建项目已经日趋减少,PPP成为投资新热潮,对于拥有资本、资质、国资背景等多项民营资本无可比拟的优势,在PPP项目的竞标中所向披靡,据了解,仅中建集团某一个局一年承接PPP项目,就400多亿。

反观民营施工企业,最大的优势是施工技术水平,而参与PPP项目,企业需要角色转换,从乙方换位为甲方,自己投资、自己规划和施工,长达数十年的PPP项目风险、如何规避、投资能否收回等,角色换位还未完全适应,且民营施工企业原本规模偏小,PPP项目如需要自筹几个亿或数十亿,且回收期长达数十年,民营企业的企业正常运营将出现问题。

结合建筑业企业累计新签合同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显示,近年来,建筑业已经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建筑业从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迈进。

从2013年到2016年,从PPP的政策、推广层面,官方发布的PPP项目已经超过15万亿,这一数字还在不断的刷新当中,对于传统项目僧多粥少的局面,PPP项目的出现,无意是给建筑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PPP项目给施工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如前文所述,PPP项目的政策文件发布最少不低于60份,PPP示范项目也已经高达十万亿以上,发改委最新一批推介项目刚刚发布,项目投资总额高达2.14万亿。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传统的项目规模正在萎缩,更多的政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多采用PPP模式推进。对于新签订单趋于下降的企业来说,PPP项目的热潮是施工企业当前最大的发展机遇之一。

施工企业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提升

在传统的施工项目中, 尤其是房建项目,统计五大央企、各地方建工的销售利润率数据,在1-2%之间是非常常见的,市政路桥略微会高一些。

但对于PPP项目来说,施工企业不仅可以获得传统方式中施工的利润,作为社会资本方,投标参与优质项目,还可以分享项目投资利润、运营利润,项目利润来源更丰富,且长期受益将更趋于稳定。

是企业转型的机遇,产业链有望得到延伸

对于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来说,是角色的转换。传统项目中,施工企业作为乙方,承包业主方的工程,竣工交付,业主方按期或按工程进度予以结算即可。施工企业承接PPP项目,则是从“打工者”变成投资、建设和运营者。

对于承接PPP项目,施工企业不仅要求具备很强的融资能力,还需要对项目风险控制、项目的投资回报、项目的运营等做全面评估和操作,对施工企业的综合能力将是一个很大的锻炼。

PPP项目无立法保障,风险难评估

据了解,国务院、各大部委在3年时间内颁布了数十项的PPP政策,但对于针对PPP项目实施的立法文件,目前还在起草当中。且作为主牵头单位财政部、发改委等相互之间的政策互为矛盾,也为PPP项目的实操带来难度。据悉,目前已经由国务院法制办来牵头制定PPP立法制度,落地时间可期。

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在长达10-30年的政企合作中,社会资本方的利益是非常难有保障的。

施工总包方的实力欠缺,成为承接PPP项目最大的短板

融资能力弱对于80%以上的施工企业来说(大型央企、部分有实力的地方建工集团除外),资金一直是短板。2014-2015年爆出来的特级、一级施工企业破产不在少数,都死在资金链断裂的路上。一方面,施工企业很难进入各大银行的贷款名单,能够上市融资的企业也在极少数,反而是民间地下融资,一直是施工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手段。

另外,当前的PPP项目规模在18亿以上,PPP项目的最基本要求是社会资本方要带资组SPV公司,资金规模动辄上亿,甚至上十亿,对于企业年营收规模在数十亿的企业,一年仅操作一个项目,且投资回收期长达至少10-30年,是一般的施工企业难以负荷的。

缺乏对项目风险的把控。PPP项目涉及到信用风险、政治风险、政策法律风险、金融风险、建设风险、合作风险、市场与运营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任何一项风险如不能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都有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传统的企业基本没有组建起强大的风控团队,对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件风险非常高的事情。

从目前了解到部分施工企业在投标PPP项目的过程当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去进行投标,甚至意图从后续施工的过程中通过索赔和变更的方式来弥补低价投标的损失。或者在没有分析清楚所有的风险因素之前,先行草率中标再来找专业的咨询机构咨询,已为时晚矣。

在PPP方式之下,施工方是投资方,传统的施工操作方法是无法走通的,当发现某一项风险成为项目的致命伤,尤其是在政府和社会资本方政治地位不对等的前提之下,施工方将无处申述。

这段话很形象的评价了当前施工企业的发展现状。高速发展将近30年,企业的管理水平依然维持在30年前。在PPP项目中,施工企业自己作为投资方,当然不会允许自己投资的项目出现偷工减料、工程质量等问题,但是大多数的施工企业仍然缺乏精细化管理的手段,对于项目的管控只能是有心无力。

缺乏后期运维的能力。施工企业熟悉领域是在施工阶段,传统方式下,施工企业将竣工的工程交付给业主方即完成了合同。但PPP项目,要求项目公司运营该项目10-30年。

在缺乏专业团队,合理管理工具的前提之下,后期运维的能力也将是施工企业承接PPP项目的一大难题。

其他挑战。各地区各项税收、政策、法律法规、优惠政策等的不同,政府与企业社会地位的不对等、政府五年一换届等诸多难题,还有投资回报周期过长等,都是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要从传统的施工模式中走出来,承接PPP项目,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施工企业要转变思维

15万亿的PPP项目,是重大的机遇,如果操作方式不当,那么就会给施工企业来带致命的损失。施工企业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思维方式,从“打工者”的思维,转变到“老板”的思维。

需要认识到从传统的施工模式转到PPP的项目,是企业产业链的升级,是战略的升级,而非简单的投标方式上的改变。

练内功,强功底,建立专业的团队

承接PPP项目,不再是关系竞争力所能拍板的时代。此前,一大批中国建企从几千万发展壮大到几十亿乃至百亿以上,应该可以说是相当成功了。对这样的成功,企业家却要清醒。建企目前的成功更多成分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带动,更多的功劳是国家发展,自身能力和企业家的杰出贡献更多只是表现在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市场攻关能力上,甚至相当一大部分表现在“权谋政治”能力上,而企业可持续能力最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建设、内部运营和创新能力在建筑企业家近年表现上还乏善可陈,这才是我们要突破的“天花板”。多元化对企业运营、品牌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建企并不擅长。

尚且不谈PPP项目,企业需要具备非常综合的实力,至少在施工领域,应具备核心竞争力,要练内功,筑功底,建立企业的竞争力门槛。

转型升级:小的企业,专注精,尖,专,大的企业,产业链延伸

对于所有的施工单位来说,并非是都需要向PPP方向转型。而是在PPP的大潮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如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企业,应该专注在该领域深入研究,树立自己在该领域的竞争品牌;

对于规模偏小的企业来说,当前的形势下,更适合与大企业抱团取暖,本身规模偏小,PPP项目的高风险和回报的长周期,是小企业难以承受的;

对于大中型的民营企业、地方建工来说,趁此机会增强企业内部实力,承接PPP项目将是企业转型的大好时机,在总包实力强劲之下,通过并购或建立自己的团队,逐渐向上下产业链延伸,形成综合性的大企业集团。

寻求专业的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池州模式”厂网一体化运营经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