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律人金融资讯之PPP篇(5月刊)


来自:经济法律人     发表于:2017-06-19 23:17:32     浏览:339次

一、保监会:推进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 

二、财政部PPP中心携手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建立PPP国际合作网络 

三、助力“一带一路” PPP模式大有可为 

四、财政部金融司司长谈 PPP:正面清单管理确保规范运作 

五、“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良好实践” 国际研讨会 暨“中央财经大学PPP治理研究院” 成立大会成功召开 

六、积极探索采取PPP等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清洁取暖项目 

七、我国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不可逆转 

八、供给侧改革下PPP如何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 



一、保监会:推进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

发布日期:2017-05-05

2017年5月4日,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将推进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

具体举措包括: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管理机构,作为受托人发起设立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募集保险资金投资符合条件的PPP项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调整PPP项目公司提供融资的主体资质、信用增级等监管要求,推动PPP项目融资模式创新。

鼓励保险资金投资关系国计民生的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工程,逐步完善投资计划监管标准,放宽信用增级要求和担保主体范围,扩大免增信融资主体数量,创新交易结构,精准支持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和工程。

据悉,2016年,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2373万亿元,赔付1.05万亿元。截至2017年3月末,保险资金累计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基金、信托等形式,直接投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养老社区、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累计金额超过4万亿元。

                                                                                           (来源:中国保监会)


二、财政部PPP中心携手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建立PPP国际合作网络

2017-05-11

2017年4月28-29日,财政部PPP中心焦小平主任一行应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以下简称UNESCAP)邀请,参加了在泰国曼谷召开的第四次亚太发展融资高级别对话会议。此次会议主要基于2016年确定的亚太地区履行《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议程》的优先事项,针对税收与公共财政、可持续基础设施发展与融资、普惠金融三个方面,讨论促进本地区发展融资的具体思路和政策建议。37个国家的部长级、央行行长级等政府高级代表、13个国际多边机构和联合国系统下属机构的专家和代表参会。

一、UNESCAP将牵头建立亚太地区PPP合作网络

PPP模式是此次发展融资高级别会议的热点话题之一。联合国副秘书长、UNESCAP执行秘书山姆沙德?阿赫塔尔(Shamshad Akhtar)博士在开幕式致辞中高度赞扬了中国的PPP改革发展成就。与会代表普遍表示,赞同PPP模式是增加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公共服务供给,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PPP模式的专业性强,急需开展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希望UNESCAP能够在能力建设和初期项目开发方面给予援助。小国和岛国代表的这一愿望尤为强烈。

焦小平在大会专题发言中系统介绍了我国PPP发展理念、顶层设计、机构能力建设、示范项目和PPP市场现状。他指出,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要求,中国把过去PPP仅是政府一种市场化投融资手段,全面提升为一项综合性的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改革,实现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活力释放,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三年实践,我国已有一大批PPP项目落地,PPP大市场初步建立,改革发展综合效应显现,PPP已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控风险、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他强调,在PPP改革实践中,中国有五点经验与成员国分享,第一,中央政府坚定的改革决心;第二,全国统一的顶层制度设计;第三,政府与市场的机构能力建设;第四,与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相吻合的实践策略;第五,国际合作交流互鉴。他表示,开放合作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中国愿意把自己的PPP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与其他成员国分享,特别是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共同发展的机遇。鉴于亚太地区国家在PPP能力建设方面的需求,建议UNESCAP发挥领导者作用,牵头建立亚太地区PPP合作网络,财政部PPP中心愿意提供技术支持,与UNESCAP一起帮助亚太地区国家推广应用PPP模式。

中国关于由UNESCAP牵头建立亚太地区PPP合作网络的建议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并写入了大会总结报告。

二、财政部PPP中心与UNESCAP联手推动亚太地区PPP发展

会议期间,焦小平会见了联合国副秘书长、UNESCAP执行秘书阿赫塔尔博士,以及UNESCAP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局局长哈姆扎?阿里?马利克(Hamza Ali Malik)。焦小平介绍了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进展情况,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在PPP改革中的作用,制度和机构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中国PPP市场现状、挑战和继续深化的措施等。表示中国愿意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分享自己的PPP经验与教训,帮助他们利用PPP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财政部PPP中心愿意支持UNESCAP牵头建立亚太地区PPP合作网络。

阿赫塔尔博士表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成果显著,三年来的PPP改革成绩斐然。亚太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UNESCAP正在考虑如何将中国的经验与本地区其他成员国共享,以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中国财政部PPP中心提出的关于由UNESCAP牵头建立亚太地区PPP合作网络的建议非常好;同意双方加强合作,愿意与财政PPP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

三、中国常驻UNESCAP代表处高度评价财政部PPP中心与UNESCAP合作

会议期间,焦小平与中国常驻UNESCAP代表处黎弘代表进行了会谈。黎弘代表对焦小平在第四次亚太发展融资高级别对话会议上的发言给予了高度评价,表示中国改革创新发展的成绩充分展示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中国把PPP改革发展经验分享给成员国,是我国对UNESCAP这次会议的重要贡献;代表处一直致力于通过UNESCAP平台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非常支持并愿意帮助财政部PPP中心与UNESCAP建立合作关系,帮助亚太地区以PPP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UNESCAP位于泰国首都曼谷,是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下属5个区域经济委员会之一(其他4个分别为欧洲经济委员会、非洲经济委员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以及西亚经济社会委员会),是亚太地区建立最早、代表性最为广泛的政府间多边经济社会发展组织。其宗旨是通过区域和次区域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UNESCAP有53个正式成员和9个准成员,包括几乎所有亚太地区国家和俄罗斯、土耳其、伊朗,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其区域人口达41亿,占全球人口2/3。UNESCAP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UNESCAP开展PPP工作近10年,主要包括:支持区域内各国开展政府方能力建设,进行PPP专题研究并开发相关知识产品,为区域内各国制定PPP政策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各国PPP经验的学习交流。

                                                                                    来源: 财政部PPP中心


三、助力“一带一路” PPP模式大有可为

        2017-05-15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普遍面临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并且很多国家还普遍存在建设能力不够、技术水平落后、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PPP模式作为一种市场化、社会化的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方式,能够在过去主要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领域实现“引资、引技、引智”,并构建起政府和社会资本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这一角度看,用PPP模式支持“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PPP能撬动基建领域吗?

  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周期普遍比较长,加之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率普遍较低,一般的企业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充当基础设施的供给者。同时,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一般特征,在消费上存在“搭便车”的问题,在没有非市场干预的情况下,公共物品的供给者获得的收益难以弥补其成本。因此,单纯由市场提供的基础设施量无法达到社会最优供给量。这就要求政府在基础设施供给上要有所作为。

  结合“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运用PPP模式支持“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但能够释放出社会资本的活力,缓解相关国家政府财政压力,弥补投资不足,还能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克服原有机制弊端等,既有优势互补的契合度,也有顺势而为的可行性。

  有何挑战风险不容忽视?

  必须看到,用PPP模式撬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还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和风险。

  一是制度环境与技术标准存在差异。“一带一路”建设能推动各国合作深化、影响相互加深,而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这类项目覆盖范围较广,往往涉及双边或多边的合作。但“一带一路”相关各国的制度环境和技术标准本身存在差异,这将给企业做好做实“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同时,部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发展相对落后,制度的完善和技术标准的规范很难一蹴而就。因此,如何在一些制度和技术标准仍处于“摇摆期”的国家开展基础设施PPP项目将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是国际协调能力有待提高。“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较多区域性或次区域性项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要实现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首要任务是完善和整合现有的次区域发展计划。其中,要共建跨越多国的基础设施项目就需要各方在经贸合作、投资洽谈、项目设计、行业标准等方面形成共识,要求各国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需要构建有效的多边协调机构和透明的区域联合监管框架。

  三是我国企业国际化能力有待提升。首先,由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时间较短、国际化经验缺乏、国际化战略也不一定清晰,对外投资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次,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国际经营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还处在学习和适应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无论在核心技术掌握、国际话语权方面,还是在国际化专业人才建设、拓展国际市场渠道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能力和影响力;再次,我国企业可能因为不熟悉、不重视国际法律法规或在项目经营过程中触犯驻在国的相关政策规定,而导致项目的经营不善和效率低下。

  四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存在多种风险。比如,驻在国国内政治稳定状况和地缘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社会风险,以及包括经营决策风险、汇率和利率风险等在内的经济风险。

  如何用好PPP模式?

  第一,要突出“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性。“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同时,“一带一路”建设要把我国强大的产品制造能力与相关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需求联系起来,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优质产能输送到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让世界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运用PPP模式支持“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是单纯地解决融资问题,而要确保为这一战略服务。

  第二,要做到知己知彼,做好国家间战略与政策的对接。我国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开放包容为特征,以互利共赢为追求,不仅要有利于推动中国自身发展,而且要惠及世界,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我们支持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一定是对方国家有兴趣,甚至是有明确需求、明确指向的项目。

  第三,要注重将经济技术的可行性与合理有效的风险控制结合起来。中国支持“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为基础。在运用PPP模式支持“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合理利用各种风险规避机制,优化设计风险分担机制,尽最大可能将非系统性风险规避掉,将系统性风险或者不可控风险水平降到最低。

  第四,要充分利用现有国际合作机制和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可以提供的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战略是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中日韩自贸区等国际合作机制的整合升级。因此,要充分发挥地缘政治优势,利用现有国际合作机制,着力搭建好这个大平台。在具体的PPP模式设计中,要尽可能让项目驻在国政府来主导,让参与项目的各国企业自己协调。同时,要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作用,积极开展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现有的多边开发银行之间的合作,借鉴投资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实现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

  第五,要注重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增强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可行性。大多数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而这些属性恰恰会降低这些基础设施后期的盈利能力,影响到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如果我们能够利用技术和管理创新增强产品的排他性设计,逐步解决非排他性问题,就能够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第六,要加大多层次交流力度,为PPP项目实施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同于充分竞争性项目建设和产品生产,必须有驻在国良好的认同度。提高认同度的可行措施包括高层人员的交流和互动,注重其他人士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的培训等,这样不仅提升了驻在国的人力资本力量,更能取得他们在项目实施理念上和运营方式上的认同。

                                                       来源: 经济日报


四、财政部金融司司长谈 PPP:正面清单管理确保规范运作

五、“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良好实践” 国际研讨会 暨“中央财经大学PPP治理研究院” 成立大会成功召开

六、积极探索采取PPP等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清洁取暖项目

2017-05-19

5月16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应积极探索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清洁取暖项目,完善价格和收费政策,调动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清洁取暖改造积极性。要加强清洁取暖改造项目质量管理,对项目设计、施工、监理、有关设备材料采购供应、验收等环节实行规范管理,严格工程投入资金全过程审计监督。”

                                                   来源: 财政部


七、我国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不可逆转

2017-05-27

4月份,部分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落,引发一些人对经济稳中向好态势可持续性的担忧。事实上,经济数据的短期波动是正常的,对比基数、工作日变动等非经济因素都可能引致同比增速的变化。因而,判断经济运行状况既要看增速,也要看其与就业、物价、收入等指标的匹配性,还要看质量、看结构、看后劲、看空间。综合分析,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出现了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后劲增强、动能壮大、空间拓展等更多积极变化,支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因素进一步增多,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步伐更加稳健。

就业扩大、物价稳定、收入增加,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从五大宏观经济指标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增速回升、就业扩大、物价稳定、居民收入增加、国际收支改善的良好格局。经济增长稳中有升。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比上年四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6.7%—6.9%之间,增长的稳定性不断提高。就业形势稳定向好。1—4月份城镇新增就业465万人,比上年同期多增22万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在5%左右,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左右,均比上月和上年同月下降。物价水平温和上涨。1—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涨2.1%,呈温和上涨态势。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0%,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加快0.5和0.7个百分点,快于GDP增速0.1个百分点。国际收支状况改善。我国货物进出口回稳向好,综合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经常项目继续保持顺差,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总体稳定。4月末,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8931元,比上月末升值0.09%;外汇储备余额30295亿美元,比3月末增加204亿美元,连续3个月回升。这些情况充分说明,我国经济不仅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而且民生保障能力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提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实体经济趋好、产业优化升级,强化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今年以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不断取得新进展。1—4月份,全国新退出钢铁产能3170万吨、煤炭产能6897万吨;4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7.2%,降幅比3月末扩大0.8个百分点;3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2%,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25元,同比减少0.15元;1—4月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水利管理业等短板领域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0.4%、28.4%、16.1%,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促进市场供求关系继续改善,带动企业经营状况和预期持续好转。1—4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2%,在调查的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4个行业产品价格上涨,价格同比上涨的行业面在扩大。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8.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0.9个百分点。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2%,高于上年同期1.1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处于扩张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0%,高于上年同期0.5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保持在54.0%及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与此同时,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推进,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首批试点稳步实施,“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向更高水平跃升,这些举措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优化市场环境,提升市场活力,促进企业转型发展,重塑我国竞争优势。

在上述因素综合作用下,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发展,在转型中升级,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得到加强。农业生产形势稳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更趋合理。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比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稳中有升。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6.9%,加快6.7个百分点;铁路货运量增长15.4%,上年同期为下降7.9%。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4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1%,今年以来一直保持在8%以上较高水平。旅游、体育、健康、文化、养老和教育培训等幸福产业欣欣向荣。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占据半壁江山,对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5%,比第二产业高17.8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7%,比第二产业高25.6个百分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消费为主、出口加快、投资跟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全国上下始终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深入发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推动需求结构升级转换,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一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5.8%,高于外需91.6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初显。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2%,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高出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58.6个百分点。消费增长稳中有快,1—4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相比之下,虽然投资增势略缓,但结构优化改善的特征日趋明显。1—4月份,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2.6%和12.1%,均快于全部投资平均增速,为先进产能注入新动力。同时针对薄弱环节“点穴”发力,生态环保、公共设施、水利、交通运输等短板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有效纾缓了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从外需来看,回稳向好态势明显,1—4月份全国进口、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0.3%、14.7%,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消费成为稳定内需的压舱石,外需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从今后一个时期看,这一动力格局仍会不断地得以巩固。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收入稳定增长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将持续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世界经济稳定复苏,也将为外贸回稳向好创造有利条件。4月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0.7,环比回升0.5,预示下阶段外贸将呈现企稳回升态势。

科技成果加快产业化、创业创新蓬勃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今年以来,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并茁壮成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部署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顶层设计出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工程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军民融合稳步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完成发射并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成功首飞,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在我国问世,全球首次试开采可燃冰成功,成为世界第一个实现稳定开采海洋超级能源的国家。科技成果产业化效果明显。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5个百分点。1—4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1.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4和4.8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3%、15.9%和11.6%,均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创业创新势头良好。1—4月份,全国新登记企业181万户,同比增长15.2%,日均新登记企业1.51万户;专利申请量95万件,同比增长6.5%。新业态新模式茁壮成长。“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线上线下加快融合,以网络销售和快递业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快速增长。1—4月份,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19180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商品零售额14618亿元,增长25.9%。完成快递业务量106亿件,同比增长29.8%。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正逐步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新产品新服务快速增长。1—4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51.7%,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增长21.7%,太阳能电池增长18.2%,智能手机增长10.9%。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快速发展,分享经济广泛渗透,跨境电商、在线医疗、共享单车等新服务模式层出不穷。新动能不断积聚壮大,有利于掌握未来产业布局的主动权,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三大战略稳步推进、四大板块良性互动、新的增长极蓄势崛起,拓展了经济发展新空间

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下,“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深入实施,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协调发展,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三大战略协调推进。一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6.2%,增速比全部进出口快4.4个百分点;对沿线43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9.5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14.4%,比上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雄安新区正式设立,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长江经济带支撑力度加大,下游产业向中上游有序转移,合理有效的产业分工协作格局逐步形成。“四大板块”良性互动。东部地区转型升级、开放创新走在前列,对全国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突出。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继续发挥,主要发展指标增速明显快于全国。1—4月份,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快于全国1.2和1.0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快1.4和2.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经济运行有所企稳。1—4月份,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上年全年为下降3.1%;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18.7%,降幅比上年全年收窄4.8个百分点。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使得产业合理梯度转移,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分工协作更加深化,有利于将不同地区发展差距所产生的“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形成新的增长极和增长带,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总之,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组合拳的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结构在调整中优化,动能在转型中升级,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预测全年我国经济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的预期目标能够实现并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展望未来,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后发优势依然突出,长期积累的物质基础雄厚,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和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当前国际市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困难和挑战依然不少。下阶段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大力深化创新驱动,有效引导社会预期,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来源: 人民日报


八、供给侧改革下PPP如何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

2017-05-31

PPP改革如果进行得顺利,就能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它不仅是一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创新,也是一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市场需求为辅的机制变革,是创新的公共服务供给管理模式。

5月21日,“2017中国PPP投资创新论坛”的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围绕如何完善国家政策法律、政府与社会资本平等合作、PPP新业态等话题,财政部PPP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的专家,龙元建设、中文在线等企业届人士参与了讨论。本次座谈会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经济时报社党委书记王忠宏主持。7月22日,中国PPP投资创新论坛即将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主题为“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加强规范,平等合作

PPP是指公共服务项目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供给的模式,在世界各国普遍推行。自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推进PPP改革以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相继出台了指导文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斌在座谈会上表示,PPP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重大改革,探索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如何发挥企业和市场的作用。世界上做得比较好的是英国,PPP所占比例也只有15%。从我国地方政府的角度考虑,想少花钱做更多的业绩,PPP能满足这些要求。PPP当年的初衷是“引入民间资本,引入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来提高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今年中央政府更加重视,这也是50号文件出台的背景。

对于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余斌认为,PPP确实需要一个规范的过程,在改革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堵塞漏洞,更充分地发挥PPP的正面效果,不能因为有些地方政府、国有企业、银行出了问题,就把板子打到PPP身上。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出台相应的法规和规章制度来完善PPP。

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在座谈会上表示,PPP改革是在公共服务领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的重要举措。自2014年以来,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对项目操作进行流程化、标准化设计,制定了路径明确、流转顺畅、节点可控的改革路线图。下一步,财政部将配合国务院法制办积极推动PPP条例出台。

焦小平还表示,PPP条例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通过PPP条例,从顶层理顺关系,实现改革一盘棋、分工不分家、分工不分治,有效解决目前部门职能叠加冲突问题。他认为,PPP条例要立足于激励创新、保护创新,要促改革、防风险、稳预期、稳增长。

“PPP改革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焦小平说,其一,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供给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只是供给方式的转变,不改变公共服务的本质,亦不能免除政府的监管责任。政府要依法按照“三个清单”创新管理方式,加强产权保护,抓好标准建设和绩效考核,稳定社会资本投资预期,保护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其二,公共服务项目凡是市场能做的就采取PPP模式,放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扮演“守夜人”的角色。PPP倡导物有所值理念,以提质增效为目的,坚持公平竞争、平等合作、风险分担、全生命周期管理、绩效付费、透明公开管理,可有效破解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品种单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区域发展能力不均衡等难题。

“PPP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将中央改革宏伟蓝图具体化成一张张施工图,并以工匠久久为功的钉钉子精神,把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地。”焦小平强调。

加快立法,理顺关系

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当前正在研究制订PPP条例,目前,PPP规模非常大,财政部综合信息平台中入库项目总投资额达14.6万亿元,各界期待加快立法来推动PPP改革进一步深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孟春在座谈会上表示,当前影响民营企业参与PPP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统一的国家层面的PPP政策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政策存在一定交叉重叠,甚至存有一些不一致之处,改革的整体性、协调性有待加强。相关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与PPP运作不配套。如无法保障中选社会资本优先取得土地,政府付费类项目是否需要缴纳增值税等问题应当尽快研究明确。

孟春认为,目前部分PPP项目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民营企业呼吁,“规范运作心里才能踏实。”孟春说,此外,融资环境融资支持不到位、合作周期风险因素复杂多变、退出渠道尚不顺畅等因素也掣肘了民营企业参与PPP模式。

针对以上问题,孟春建议,要认真总结经验,以当前创新实践为基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着力推进信息公开,充分运用好公开透明这把戒尺,在PPP库的基础上,建立全国范围的政府信用信息公开平台,有重大违约状况发生的,将相关责任人纳入信用黑名单,从制度层面上给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

“还要优化市场融资环境。要注重典型引路,打造PPP融资示范样板,推动融资相关方思想观念转变,从根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孟春说,要划清双方责权利。PPP是长期平等合作,政府既不能把社会资本当“丫鬟”,也不能“甩包袱”。该承担的责任一定要敢于担当,不该插手的要放手让社会资本去做,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促进要素自由流通和风险的合理配置。鼓励企业并购重组。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建筑商转型为综合服务商,把设计、运营环节整合起来;甚至还有咨询机构开始运作融资商、专业运营商,打造商业生态系统。民营企业可以发挥自身管理灵活性、运作专业性、市场敏感性等优势,抢抓机遇,整合扩大资源,不断发展壮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第三方评估机构,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是参与PPP评估的成员之一。他到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展开调研,“从融资、建设、运营三个环节来看,PPP都收到了较明显的成效。”

张立群认为,PPP是一项综合性改革,环节覆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涉及到政府、企业、居民三个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是有机联系的系统,必须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各方面相关改革。PPP也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一项改革探索。现在从放管服的改革来看,重点还是在“放”的方面,就是放宽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而政府优质服务的短板亟须补齐。最近几年一直强调补短板,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有短板,这是政府自身改革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国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就离不开政府在这些方面能力的增强。通过PPP的改革探索,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这个领域的PPP模式,国外也在探索中,“我国的实践探索比国外更活跃。PPP改革取得的成效被各个方面所认可、所接受的规则、所确立的模式,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下来。要注重用好法律这个治国重器。”

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少华表示,正在编制中国PPP城市发展指数,把333个地级市PPP投资环境做一个排名,这对政府来说是软约束,如果政府违约不诚信,那指数就会下降。中国PPP市场是万亿元的市场,应推进PPP项目的科技化、科技项目的PPP化。如果一些好的科技项目、科技元素运用到市场里,就能降低综合成本1个点、2个点,这是巨大的社会效应。一些好的科技项目也可以用PPP的模式去推进,比如设计政府付费购买基本服务,然后再配合使用者付费的模式,就能把城市大数据建起来,从这个基础上再催生出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包括土壤修复、盐碱地改造等。

政策约束,创新模式

与会嘉宾在座谈会上表示,国家应当鼓励社会资本对新业态、新消费、新领域运用PPP模式来探索。

从企业层面而言,龙元建设集团副总裁、龙元明城投资公司总经理颜立群表示,政策确实需要更高层面的法律来约束。“现在社会资本已经扩散了,从刚开始的建筑商扩散到各个领域的运营商,无论是招商的、产业园区运营的,还是做文化、体育、旅游等,都已经进入PPP行业。金融机构从银行到私募、公募基金,证券公司都对PPP积极投入。未来会有更多领域的社会资本增加。”但他表示,东中西部地区差异非常大,中西部政府的培训亟待加强。有些地区直到现在为止,还不知道为什么要做PPP;有些地方政府把企业性质作为非常重要的招标条件,“其实我们要共同维护营造一个好的竞争环境,不要恶性竞争”。

在谈到社会资本如何参与PPP商业模式时,中文在线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王敏表示,它是一个摸索、探索的过程,把各种产业的跨界、融合作为一个主题,这样就可以碰撞出火花。他们提出打造文化PPP,就是一个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目前有一些项目在陆续进行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给老百姓提供更多的一些选择,尤其是服务。”对于PPP的未来发展,王敏表示,很多产业需要跨界,不是某一个建筑企业,某一个科技企业,某一个文化企业可以单独做的事情,一定是成立联合体,大家抱团取暖,一起利用PPP模式实现地方政府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企业的盈利。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陈政豪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建纬学习】建筑企业应如何防范PPP项目相关风险?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