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PPP模式淮北市新常态下的成功尝试


来自:中财公私合作研究院     发表于:2017-07-08 08:57:24     浏览:281次

【聚焦】PPP模式 淮北市新常态下的成功尝试
中安在线


针对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7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发出了信号:要进一步聚焦对投资主体的不合理束缚,加大改革力度。作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点,PPP模式再次成为热点。

 

会议提出,拿出更多优质资产,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各类投资,回收资金继续用于新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实现良性循环。引导政府出资的投资基金重点投向公共服务、脱贫攻坚、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对中国制造2025的支持。

 

PPP模式,简而言之就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等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而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

 

其实,PPP模式,早已成为淮北市在新常态下的新尝试。

 

早在2014年,淮北市就曾在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设中尝到PPP模式带来的甜头。20156月,淮北市决定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推广该模式,并确定了7个项目作为试点。

 

因为PPP模式大规模地运用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在淮北市乃至全省都是第一次。为此,淮北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指导推进PPP试点工作。同时,制定出台《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试行)》,对PPP的适用范围、操作模式、工作流程等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以确保全市PPP模式的规范运行。

 

按照实施意见,各县区、各部门分头梳理适于PPP模式的建设项目并报送市PPP项目库。市建投集团作为淮北市PPP项目的实施机构,对符合PPP模式的项目进行筛选,将符合要求的项目纳入市、县()PPP项目储备库,及时更新、统一管理。目前,全市城市基础设施20152017年滚动规划项目符合PPP模式的已纳入项目库。

 

目前,淮北市纳入财政部PPP项目库的PPP项目共6个,总投资63.1亿元,分别为淮水北调淮北市配水工程、中湖矿山环境治理项目、梧桐中路改造项目、S101合相路及S254古毛路工程项目、老濉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淮北市第一中学(东校区)建设项目。项目范围涉及水利工程、环境治理、道路建设、教育等行业。6个入库项目有4个项目正在施工建设,2个项目正在进行公开招标,项目落地率67%

 

其中,有3PPP项目被财政部列为示范项目,分别是淮水北调淮北市配水工程、中湖矿山环境治理、梧桐中路改造3个项目。3个项目总投资额41亿元,范围涉及水利工程、环境治理、道路建设。3个项目已全部落地,正在施工建设,已完成投资28亿元。

 

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破解了淮北市城市建设发展融资难题,提高了公共设施服务建设和运营的效率,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为社会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

 

回顾近年来淮北市推进实施“PPP”融资建设模式工作,又有哪些成绩和经验呢?

 

第一,实现了政府角色由“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向“只当裁判员”转变。长期以来,公共服务一直依赖政府供给,一定程度上存在服务质量不高、效率偏低等诸多问题。通过PPP模式,政府从“管理者、建设者”转变为“监督者、合作者”,不仅减少了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等微观事务的过度参与,解决了政府职能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有效提升了行政效能,而且借市场之力,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公共服务,将政府在战略制定、市场监管方面的优势,与社会资本在管理效率、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第二,实现了财政投入由“一次性投资”向“分期付款”转变。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参与合作的社会资本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项目收益债券等市场化方式举债并承担偿债责任,政府对社会资本按约定规则依法承担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相关责任,不承担社会资本的偿债责任,改变了政府一次性支出巨额资金的传统方式,拉长了支付期限,实现了平滑财政支出、弥补政府资金供需缺口的效果。以淮水北调淮北市级配水工程为例,该项目将投资11.92亿元,政府每年仅需支出7600万元,大大缓解了政府支付压力,减轻了政府债务负担。

 

第三,实现了项目建设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以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只重视建好,而后续管理养护受人员、经费和技术等因素限制,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一旦出现问题,也只能修修补补。推行PPP模式后,一方面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引入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社会投资人,推动“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干,规范了项目运作,节省了建设成本,缩短了建设工期。另一方面,政府将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维护一条龙的环节全部交给企业,通过建立付费与绩效考核挂钩机制,提高了工程建设运营质量,保障了项目持续长久的发挥作用。

 

第四,实现了资本运作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参与”转变。随着大量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各级财政压力逐年增大,财政负债率居高不下。而受投资门槛限制,民间社会资本大量闲置,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推行PPP模式,既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撬动作用,把政府引导支持和企业主体作用有效结合起来,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又打破了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唱“独角戏”的传统做法,拓宽了社会资本的投资渠道,整合了社会资源,激发了民间投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

 

相信,随着淮北市更多PPP项目加快建设,会积累更多的淮北经验。(中安在线讯据淮北新闻网报道)

 

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引发的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

中财公私合作研究院

PPP_R_I

深圳市中财公私合作研究院(微信公众号)由中财嘉丞集团联合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共同打造。致力于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在中国的发展,旨在利用我院智库促进PPP能力建设和知识共享,构建中国PPP知识库和交流学习平台。微信里所有文章都是精心创作及筛选,本着对读者负责,知识共享的原则,让更多的读者学习PPP,了解PPP,掌握PPP知识,使PPP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详情请致电:139—2459—0608。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解读】地方做PPP不拿优质资产?国务院说NO!87号文后,TOT获力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