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8年,可以明显感觉到行业发展不再是粗犷生长,而是国家愈加重视合规性和持续性发展。从日常的共享经济和互联网用车平台,到日前的互金、网贷、网上支付“断直连”,野蛮生长形成的表面繁荣正在逐渐褪去,目前更重要的则是制定行业规则、消除灰色地带,从而利于行业持续性循环发展。
PPP清库大限已至优质项目仍有市场
日前,有关日前政府和社会资本(PPP)合作方式进行的项目面临一次深度审查和清洗。据了解,按照《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财办金[2017]92号)(下称“92”号文)的要求,未进入采购阶段,但所属本级政府当前及之后年度财政承受能力超过10%上限的,不适宜继续采用PPP模式。各省应于今年3月31日前完成本地区PPP项目库集中清理工作,并将清理工作完成情况报财政部金融司备案。
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张宇表示,清退项目有几类:一是应该由政府靠预算来做的公益性、收益率很低的项目;二是项目与土地整理、商业地产关联较大;三是与当地财政情况有关,比如财政情况较差;四是项目具体运作上不合规。
据一些统计机构的数据来看,自“92号文”发布之日至今年4月1日,管理库清库项目合计609个,涉及投资额6114.39亿元。储备清单清库项目总数1798个,涉及总投资1.78万亿元。总计项目数量2407个,规模2.39万亿。由于各地上报审核还需要一定时间,上述统计数据还不是最终结果。但财政部也尚未公布官方数据,以上数据也只是参考。
不过,入库需要清理的项目中多数在识别阶段,只有少量较小的项目在实施的初级阶段,也就是说,对于市场和行业中的优质项目、大型项目来说不必过于担心,仍有大量市场空间可以容纳。
投融资平台需转型 政企合作需加强风险评估
2018年城投债务破万亿大关,PPP野蛮生长势必需要管理,为此,日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不断强化对地方债务管理的力度,之后新发的城投债不再属于政府债务。
城投债屡现高峰的原因其实是之前投融资平台承担过多担保职责所致,以往融资平台承担政府项目建设时,通常是由政府为其提供担保以便让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虽然方便社会资本参与和吸纳更多资本,但政府到时会面临信用风险,由此造成地方债比例过高。诸如PPP资产证券化、保险资金、专项债券、PPP融资等现象,在某些层面上增加了政府财政风险。
此次清库之后,平台必须面临转型,政府不再承担担保工作,而是由企业自身的信用评级和项目前景作为隐性担保,完成变成自负盈亏、自主运营的PPP项目,改变以往政企不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不规范局面。
通过2017年大规模监管政策的出台,瞄准PPP发展中的痛点,实现“纠偏”与“回归初心”。而2018年则是2017年相关监管政策的落地。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