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投资增速下滑的背景下,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对推进PPP模式寄予了厚望。根据安邦咨询(ANBOUND)研究团队的跟踪,来自发改委系统的数据称,自2013年推行PPP项目以来,截至2016年2月29日,全国各地共有7110个PPP项目纳入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总投资约8.3万亿元,涵盖了能源、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市政工程等19个行业。其中,各地新建PPP项目总额达到7.57万亿元,约占PPP项目投资额的91%。显示国内PPP项目都是这几年新建项目。
虽然PPP项目看起来规模庞大,但PPP项目的落地情况并不理想。今年7月11日,财政部PPP中心曾披露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第三期季报,数据显示,财政部在2014年和2015年先后推出了两批示范项目。第三期季报显示,财政部两批示范项目总共232个,总投资额约8025亿元,截至2016年6月末,这两批示范项目落地率为48.4%,比3月末的35.1%增长13.3个百分点。按落地率口径计算,1、3、6月末落地率分别为20%、21.7%、23.8%。根据财政部的说法,6月末全国PPP项目落地率(23.8%)显著低于财政部PPP示范项目(48.4%)。
要说明的是,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都在推PPP项目,工作不同、统计口径不同,因此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实际上,除了国家级PPP项目库之外,地方政府也在推自己的PPP项目。目前,在省级层面已经有很多地方建立了PPP项目库。但据我们了解的不完全信息来看,地方PPP项目的落地情况更差,甚至有西部地区连一个PPP项目都未落地。有官员表示,推进PPP的主要成效就是建了一堆项目清单,形成了政府的PPP项目库,至于有多少能切实落地生根,情况很不理想。从地方情况看,财政部示范项目48%的落地率以及全国平均24%的落地率,对地方而言都是不可思议的。
PPP项目落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实,安邦咨询(ANBOUND)早就提出,不看好国内的PPP项目模式。为什么政府大力推动,结果仍然如此差呢?从总结的实际问题来看,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民企参与PPP面临高门槛。许多PPP项目主要是地方政府和央企合作,并没有完全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民营机构参与其中往往会受到高净资产要求等方面的制约,金融机构成立基金参与PPP项目时,也更加倾向于选择央企。其次,项目回报率不高。目前中国PPP项目的回报率仅在6%左右,部分项目的回报率甚至更低,这对社会资本参与和项目落地增加了难度。三是市场化程度不足。大量的PPP项目通过合同双方磋商决定,而不是由资本市场定价,无法保证资金的利得空间,进而降低了民营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四是缺乏产权和法律保障以及完善的退出机制,使得社会资本的权益保证不足,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经营预期,影响了资本的参与热情。
除此之外,国内PPP项目的融资机制也存在很大问题。就其本意来说,PPP模式是希望引进社会资本以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由于PPP项目都是收益率低的基础类或公益类项目,政府能提供的就是稳定的经营环境和长期回报预期。然而,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部门都存在一个倾向,即试图通过PPP模式来迅速缓解投资下滑,弥补由于经济下行导致的投资不足。这种希望PPP来“救急”的看法,本身就是一种错位的认识。PPP项目根本不是灵丹妙药,更不是拯救经济下行的强心针,而是在特殊领域获得长期投资的一种补充机制。
据我们的观察,基于一些错误认识,导致国内部分涉及PPP的政策出现偏差。比如,部分地方将PPP项目规模和落地率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PPP项目的特点并不适合匹配政府的工作考核周期,一旦纳入,结果给基层地方和主管部门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压力山大却苦无解决办法。
从区域经济和资产经营的角度看,安邦咨询研究团队还认为,国内的PPP项目建设在发达地区可以试一试,但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并不合适,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和市场底子本来就差,比如一座桥,搞PPP模式弄个收费站天天收费,老百姓(603883,股吧)本来可以免费过的,现在要交钱才能过去,这就增加了社会成本。在发达地区,这点钱不显眼,但贫困地区,如果水暖电气热都在这么干,都这么搞收费,迟早会出事的。
国家虽然在大力推广PPP项目,但我们并不看好这种模式,尤其是不能把PPP作为挽救经济下行、短期刺激投资的灵丹妙药。真正要刺激投资,还要靠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放松和改革来改善投资环境,唤醒和引导民间投资来投入市场,并有利可图。
项目合作咨询请扫二维码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