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竞标频现?PPP项目咨询小心被“忽悠”


来自:今日公共资源交易     发表于:2017-08-27 15:15:44     浏览:350次

PPP“太热了!!!”  


背景:


随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中国发展得如火如荼,有人发出疑问,这究竟是长久机遇还是一场短暂繁华?

2016年以来,在经济环境复杂、投资低迷不振的情况下,PPP模式被视为提振投资、缓解政府资金压力的有效渠道,备受中国官方重视。

一方面,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起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征求意见稿)》于今年7月21日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意味着各方呼吁的PPP立法按下"加速键"。

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积极为PPP"站台"。由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办的第五期"N+C(国家+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论坛26日在北京举行,西安和广州两大省会城市联袂向社会公开推介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PPP项目咨询低价竞标  


现状:

2014年以来,国家大力推广PPP项目运作模式,PPP咨询企业从2015年开始喷发式增长,截止2017年7月25日,财政部公布的PPP咨询机构库入库是653家,实际参与PPP咨询的机构远远超过这个数量。PPP咨询服务费也从以前高额利润,回归到现在的合理价位,甚至有些地方咨询服务费的竞争到“白菜价”的程度,当前5万元以下的PPP咨询服务费已屡见不鲜,面对这种恶意竞价,有的入库国家PPP库专家调侃道:“咨询费够回来的路费吗?”其实,这种违规的做法是“累死自己,饿死同行,坑死业主的行为”,直接影响了PPP咨询行业的健康发展。原本PPP咨询服务属于含金量较高的服务,需要具备法律、技术、工程造价、金融、财务、行业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和项目经验,在除去人力、物力、时间成本之后,利润十分有限。如今,PPP咨询业竞标越来越不靠谱,可能存在下面几个原因:

原因分析:

甲方不懂行,乙方随便说

一是委托方与咨询方知识不对称,便于低价者“忽悠”。


近几年,PPP项目兴起,目前,很多政府委托方对PPP领域的知识不熟悉,而PPP项目涉及到法律、技术、工程造价、金融、财务、行业等知识,政府各部门之间专业分工相对较分散,尽心尽职的主要是负责是本项目的委托方,其他部门只是流于形式,而委托方也不是专业做PPP项目的,很多专业内容很难读懂。尤其是县级部门,政府人员专业化知识相对弱一点,或者经济落后的地方因融资手段受限,把PPP模式只是当成一种融资手段,只要能招商引资,并不重视PPP咨询成果的内容,特别是刚涉足PPP咨询的企业更愿意到没有实施过PPP项目的地方寻找业务,还有些PPP管理部门认为咨询成果只是几十页报告,只要能在财政部的PPP项目库中备案就行了,这些现实中的问题,导致低价者有了“忽悠”的空间。


没有明确资格标准


二是从业人员资格无标准,“游击队”打败“正规军”。


目前,PPP咨询业进入门槛较低,又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很多企业把PPP咨询费当成 “唐僧肉”,为了扩张市场,各企业迅速招兵买马,专业技术人才良莠不齐,现阶段有经验的咨询人员数量是有限的,为了企业尽快能分到“一杯羹”,又没有时间培养队伍,咨询服务费也是逐渐下降,只能全面降低成本,在PPP咨询业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因此,节省成本的唯一办法就是让“游击队”充当“正规军”,很多新手还未学会“开车”这上路了,很多企业派的都是“行业杀手”,只要“钱”不要“命”,能不能干,会不会干都接下来,根本不去想不靠谱的方案会不会给政府和投资人造成伤害,照搬照套就完成方案和报告。这样长此下去,PPP模式探索的道路上,进入PPP咨询业的专业人才会越来越少,只会造成PPP咨询人员更加“无节操”。


咨询结果流于形式


三、咨询成果评审流于形式,便于低价者蒙混过关。


由于PPP项目咨询是一个新事物,知识体系旁杂,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计算规则,很多内容还在探索当中,真正有实践经验的 PPP专家很少。PPP项目知识涉及面较广,而跨学科的专业人才也不多,法律人员不太懂工程技术, 工程人员不太懂财务知识,财务又不太懂工程经济,专业知识相互交叉,一般评审的时间就是几个小时,评审专家很难掌握项目的实际情况,无法发挥专家的把关作用,特别是PPP模式推广比较晚的地方,当地掌握PPP操作规则的专家更少,即使评审时有疑问也不敢问,怕闹出笑话。另外,有些地方政府为融资目的,无论项目是否适宜推行PPP模式操作,都按照可行的路子走下来,项目评审时,行不行都得通过。


咨询机构与竞标人有所牵连

四、咨询机构与竞标人沆瀣一气,敢于报低价。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咨询机构与竞标人携手打天下揽业务。为了拿项目,某些咨询机构报价时势在必得,报高价可能性越来越小了,但是报最低价却是底气十足,甚至报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价格。有的咨询机构低价中标了,还夸夸其谈,“我们愿意为政府无偿服务”,市场有自己的规则,咨询机构也要运营成本,也不是慈善机构。面对此种说法,我们只能“呵呵……”,你懂的。

笔者认为,PPP咨询业应该尽早建立行业规范,加强相关主管部门对从业人员有基本的要求和考核,所有从业人员应该有职业道德,要实行成果负责制,咨询成果应由法律、财务、造价等方面的执业人员作为审核人,以保证咨询成果的质量,并对咨询成果负责。财政主管部门建立当地有着实践经验的PPP专家库,对PPP咨询业加强行业监管通报,对低于成本的报价应于纠正,对“假PPP”或不规范的PPP增加一些惩罚措施。另外,国家尽快确定统一的PPP法规,尤其PPP评价方法上要更加细化,在会计准则、经济指标等方面统一计算口径,结合PPP实践经验,总结几种可参照的方法,便于形成相对规范的操作。

业界分析 


忧虑重重:


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中国PPP入库项目共计13554个,累计投资额16.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已签约落地项目2021个、投资额3.3万亿元。

然而热闹的同时亦有隐忧。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此前指出,一些PPP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现象,部分地方政府回购、明股实债、固定回报等变相融资问题较为突出。

对此魏建国直言,这种"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隐藏了很大风险。不过,随着去年以来中国官方针对投融资管理出台一系列措施,此前由于规章制度不到位而造成的部分地方盲目上项目加剧政府债务压力现象,未来将有所改变。

此外,"落地难"也是PPP模式一直以来的问题。特别是各地优质项目多被实力雄厚的国企拿下,民企要投入PPP项目并不容易,获得好项目更加困难。

造成其困难重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项目咨询拼低价,质量不高只是其中原因之一,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将PPP这个“大项目”,“庖丁解牛”一番,把各个相关方、相关环节进行逐一把关,别把好经念歪了。

(来源:网络整理)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撤函潮下,融资平台借道PPP项目路径浮现|融资平台还能投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