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下土地储备融资创新


来自:中国土地     发表于:2017-09-01 11:56:16     浏览:373次

声明:《中国土地》所刊载文章皆为原创。严禁媒体(包括公众号)未经授权刊用和转载本刊原创内容。如有违者,本刊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授权合作请联系电话:010-66557859。

  当前,银行贷款是土地储备融资的主要来源,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与潜在风险已成为困扰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难题。PPP模式作为政府和私人组织之间一项重要的合作方式,有助土地储备融资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PPP模式下土地储备融资的对策与建议

健全合作机制,保障各方利益。一要规范合作管理办法。二要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三要完善监督防控机制。四要健全合作退出机制。


强化组织领导,营造良好氛围。地方政府应成立相应机构,负责协调解决社会资本参与土地储备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国土部门要主动为社会资本参与土地储备项目提供信息咨询、提供相关资料、协调有关部门办理手续、推介优势项目等,简化审批环节、缩短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切实保护社会资本的合法权益,培育和维护平等竞争的投资环境。


拓展融资路径,创新融资模式。一是社会资本直接参与项目运作。二是发行项目收益债券。三是建立土地储备基金。


PPP模式下土地储备融资的风险与防范

制度环境的风险。制度环境是PPP项目持续健康发展的土壤。虽然PPP模式在我国已经运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实践探索,但一直缺少国家层面的法规制度。在某些地方,有的PPP项目建设,凭的只是地方政府一纸“红头文件”,法律效力极低,在合作过程中,公私双方并不是在既定的法律框架下展开利益博弈,而是走一步、看一步、谈一步。由于政府部门掌握着公共权力,很容易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私人部门,也就是在博弈的过程中,私人组织基本上都成了弱势的一方,增加了私人组织的交易成本。


滥用PPP的风险。PPP模式的实质是公共服务市场化,通过PPP模式引入私人组织,将政府负债转为企业负债。可以说,PPP模式不是单一的融资手段,更是一种管理方式。但地方政府若急于通过PPP模式实现融资创新,化解地方债压力,推高当地GDP增长速度,不仅会造成部分项目运营困难、入不敷出,也会使政府承诺无法兑现,私人组织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工程拖期的风险。土地储备项目从收储到出让通常需要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周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前期开发过程中时有发生的包括拆迁、规划调整等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容易形成工程拖期甚至成为半拉子工程,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纠纷。这不但直接增加了项目的财务费用并可能导致社会资本投资主体预期收益无法实现,还为社会资本进入土地储备项目在周转上、收益上和安全上等方面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也间接影响其他社会资本投资主体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性。

原文敬请阅读《中国土地》

中国土地


《中国土地》(月刊)

         ——引导土地管理、饱含思想智慧

● 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一本力图探析地政理论、指导基层实践的地政管理工作月刊

● 更加注重对重大政策的权威解读,对地方典型经验的积极推介,对土地管理实践探索的客观评述,对相关政策与理论的探讨研究,对先锋观点的理论剖析,为您打造一份地政管理的精品读物

● 承30余年的办刊厚重积淀,《中国土地》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将不断创新,挑战自我

欢迎订阅《中国土地》杂志

发行热线:66557891/92/93

杂志全年定价:138元

《中国土地》杂志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邀请|《中国PPP发展生态环境研究报告》专家招募(群策群力,有我有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