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下实现医养结合养老项目健康运营的5个建议|医建干货


来自:建医界     发表于:2019-01-31 11:26:36     浏览:416次

打造医院建筑全生命期技术管理,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医院


医养结合是国家近年来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顾名思义,它包含了养老过程的医疗与养护两个环节,不同于以往老人在家养老,生病去医院治疗的养老模式,而是致力于寻求把二者结合一个有机的养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医和养的结合更加无缝紧密,对老人的关怀也能够做到更加的立体化。

这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满足老人的医疗与护理需求,将会是我国未来养老体系中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作为当下新型的养老模式,很多细节尚在探索中,而本文旨在提出以PPP模式来解决医养模式项目养老设施和服务的落地性问题。


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

1

政策投入不足。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17.3%。根据相关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17.8%,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6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25%。

我国入口老龄化速度在加快,人数也在激增。同时我国养老长期存在的一些痼疾却有待解决,例如人均养老床位不够,养老模式单一,养老设施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凸显。

因此,未来十年以至几十年时间里面,怎样为占整个中国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人口谋求更优质的老年人居环境,怎样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承诺,需要我们的政府,以及当代规划建筑设计师,医疗护理人员,社会投资力量等来自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协同努力,一起去解决这个世界性的难题。

虽然政府一直在提倡民间投资力量参与进养老产业特别是新型医养结合产业中来,但是很多社会投资力量担心新型养老产业所带来的风险较大,政策对于养老产业的保障还不够完善,政策对社会投资力量的支持力度没有达到期望值,加上近两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变缓,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难题,因此很多社会投资力量持观望态度。


2

监管体系不足,责任划分不明确。

在一些先行的民营养老机构中又存在着自身机构性质定位不明晰,作为一个盈利性的养老机构,往往很难得到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支持,护理人员专业护理知识储备层次不齐,服务质量差异性较大;而作为医院为依托的养老机构,如老人看护室,疗养院等养老设施,因为床位有限,很多老人因为慢性病一直占用床位导致床位紧缺。并且医疗机构附属设施只侧重对老人的生理关怀,缺乏对老人的精神慰藉。加上相关监管部门因养老设施的性质不同可能会造成一个机构两方管制或无人监管的情况发生。整个民营投资下的养老行业呈现出诸多乱象。

基于以上分析,一种能有机协调政府和社会投资力量的合作模式需要被提出以完善医养合作领域落地性的细节,也使得政府的单方面支持不再乏力。


PPP模式的特点以及其对于

医养结合新型产业的助力推动作用

PPP模式,又称公私合作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PPP)。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社会民间或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而形成的一种合作关系,通过合同方式明确双方权责关系,以保障这种合作的可以顺利完成,最终结果大于任何一方单独努力而达到共赢局面。

PPP投资模式优势明显,利用政府和社会力量双方优势建设公共设施。PPP模式适用项目,一般具有价格灵活调整、高程度市场化、大规模资金投入、供需长期稳定等特点。

从实践来看,PPP模式主要运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如桥梁和铁路、公用事业项目供气和供电,和社会事业项目养老医疗和教育等领域。而本文中所提到的新型医养结合服务产业很好的符合了PPP模式的适用范围,即结合政府和社会投资力量两大主体,二者的有机合作可以成为医养结合新型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PPP模式下医养结合养老项目的运作方式:

PPP模式下医养结合养老项目可以采用多种运作方式,其中最典型的是BOTTOT


BOT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是“建设—经营—转让”运营模式。“建设”是指社会力量负责“医养结合”项目的建设;“经营”是指政府转把医养结合项目特许经营。


TOT

TOT是英文Transfer-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移交—经营—移交。


PPP模式下实现医养结合

养老项目健康运营的策略

1

强化多部门协调合作。

采纳PPP模式来运营医养结合项目并不是单纯的解决融资问题,也不是把困难转嫁,是适应市场规律,按照合同协商的政府职能转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做的是打破官本思想,协调各个部门功能,明确权责划分,避免多部门职责重合。政府可成立医养结合办公室重点解决医养结合项目运营过程中的各种衔接问题。

建议医养结合办公室可以由政府分管领导直接监管,而卫生,社保,工商,民政、老龄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到其中来。


2

多种途径提升医疗供应。

⑴ 

提倡医疗资源的灵活流通。

多种奖励方式鼓励医护服务人员、医疗类设施积极参与到医养结合项目中来。比如支持医护人员多点执业;对医养结合设施中执业的医护人员职称优先级调整;对医疗机构参与医养项目进行政策补贴。

整合闲置资源。

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2016年1~7月,我国各级别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床位使用率分别为99.4、86.7%、62.1%、56.1%和62.6%。不同级别医疗养老机构的硬件资源利用率差距较大,一级医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养老床位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整合闲置医疗资源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供给。

降低社会力量进入医养相关服务行业从业门槛。

提高民间力量创办医疗机构的积极性,政府有条件的放开医疗资源的供给,因此,政府加大对民间力量投资医养设施的扶持,促进社会力量办医与养老服务的融合。

引入新技术。

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引入医养结合类项目,创立医养结合服务人性化的服务平台,使得使用者和管理方能方便进行沟通营销与购买相关医养服务,更快速的获得老人健康信息,第一时间为老人的健康问题提供建议,让老人更快速的享受到符合自身情况的护理服务。


3

多管齐下提高老年人入住意愿。

多方支持提高医养结合项目的可行性

① 进一步健全现有医疗和护理保险制度,可以把符合条件要求的医养结合养老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报销单位,对患有慢性病,失能等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进行政策补贴或减免,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符合医养项目的保险,减少老人医养成本。鼓励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如医疗救助,捐助等方式对养老项目和老人进行帮扶,多方贡献解决需要医养结合项目服务的老人。

② 将政府宏观统筹和个人收入结合为立体化的养老体系,构建职业养老年金,企业养老年金以及个人的储蓄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结合,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减轻老人养老负担;根据地方GDP发展可适当提高养老金标准,增加老人经济收入,探讨以房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

③ 对医养结合类养老项目,政府可以适当进行政策倾斜,政府可出台相关补贴政策来降低养老项目运营成本,增加社会资本的盈利,允许养老服务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差异化服务分级,在满足基本的医养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服务来定价,以方便不同消费老人群体。

④ 多方面全方位宣传营销,增加老人入住的主动性,比如,像我国台湾省社政部门和卫生部门所管辖的护理设施,荣民之家,民间第三方力量共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4

完善医养结合相关行业的内外部监督管理体制。

参照已有成熟股份有限公司制度,健全医养结合项目监督管理体系中的股东大会制度、董事、监事会制度、信息透明、控制权市场等内外部监管机制,明确政府主体、民间社会资本、相关融资机构、公私医疗机构、老人及其家属等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责、权关系,发挥多方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中间代理成本,进一步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

5

重视对医养结合类专业医护人才的培养。

根据需求实现对全科医生,老年护理专业,健康管理,慢性病等专业的扩大招生;为医养结合行业相关培养素质高,技术硬的专业医护人员,规范行业用人,根据学科优势,尤其应该注重加大对中医养生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中医学在预防慢性病、健康养老等方面的专业优势。

*《PPP模式下的医养结合在项目落地性研究》

作者:温泉

往期精彩回顾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模式下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法律分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