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校优势叠加助力PPP行稳致远


来自:国家PPP     发表于:2019-09-26 17:35:01     浏览:413次

北京大学PPP研究中心作为北大“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北京大学将继续推进中心各项工作,大胆创新部校合作模式,充分发挥部校资源合作优势,为我国PPP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近日,北京大学PPP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召开成立两周年座谈会,介绍了中心成立两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听取各方对中心的下一步工作指导意见。与会专家就当前PPP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和交流。

部校合作,打造双一流部校合作平台

自2017年9月正式成立以来,中心就致力于打造双一流部校合作平台。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表示,北京大学PPP研究中心作为北大“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北京大学将继续推进中心各项工作,大胆创新部校合作模式,充分发挥部校资源合作优势,进一步推动支持中心的发展,希望中心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加强PPP相关机制体制研究,为我国PPP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中心主任孙祁祥说,在财政部和北京大学的领导下,中心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大胆创新部校级合作模式,充分发挥财政部的政策优势、北京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业界参与者的资源优势,努力创建国际一流的高校PPP研究平台。中心已系统构建了由顾问委员、指导委员、学术委员、兼职研究团队、管理团队等组成的科研队伍,通过课题研究、理论研讨、国际交流等方式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围绕以PPP改革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PPP公共服务供给动能转换PPP改革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系列课题研究,发布了《北京大学?中国PPP市场蓝皮书》、《北京大学?中国PPP指数》等一系列成果。中心通过搭建“大型论坛、中型研讨会、小型沙龙”高中低搭配的沟通交流机制,有效联接和整合各方资源和智力,促进政府主管部门、社会资本、学术研究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多维度、深层次、高频率的互动交流,成功举办了“全球PPP50人”论坛首届年会、“PPP立法研讨会”、“北京大学PPP沙龙”等交流活动;通过产学研联动,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积极参与各项国际交流会议,组织“走出去”活动,赴英国、新加坡等多国进行考察学习。

中心指导委员会委员、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对中心成立两周年以来在理论研究、智库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方面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认可,并对部校合作的智库提出四点希望:第一,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PPP基础和应用理论研究。第二,搭建政府和市场合作大平台,建设一流智库;第三,发挥“双一流”学科中心优势,培养一批领军人才;第四,加强PPP改革经验提炼,扩大国际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希望北大PPP研究中心不忘初心、再接再厉,更好地发挥部校合作优势,为中国PPP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财政部金融司普惠金融处处长姜华东代表财政部金融司对中心成立来取得的一系列工作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表示财政部金融司将继续推动与北大的部校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共同推动PPP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的PPP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革故鼎新,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PPP市场,孙祁祥表示,中心将从以下五个方面继续优化战略布局,夯实研究基础:一是要发挥好学术联盟作用,进一步增强中心的凝聚力,稳步推进以北京为核心,雄安、西南和香港三极并存的发展战略;二是进一步当好财政政策的研究员,服务国家建设;三是搭好人才培养的人字梯,培养优秀的PPP人才;四是当好科研成长的发动机,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五是做好国际交流的先行者,推动中国PPP的国际发展。

姜华东代表财政部金融司提出了三点期望:第一,希望中心占领PPP理论的新高地;第二,希望中心能够拓展PPP合作的新视野;第三,希望中心能够引领PPP市场的新方向。同时,他强调中心应依托北京大学的学科优势,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对PPP大数据的深加工,让北大PPP指数成为中国PPP市场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要鼓励探索开发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刘尚希认为,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深度合作,探索将国外的PPP与我国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相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的开发性政社合作”的创新化学反应,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社合作业务形态,把公共服务的提供嵌入其中,我们把这类实践形态称之为“开发性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这种基于整体综合开发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与当前流行的基于单体项目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相比,具有新的特点:一是以整体推动一个片区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提供更优质的区域公共服务;二是这种合作模式能提升一个城市片区的整体价值,实现综合开发的自我造血,不只是政府来输血;三是实现了风险对冲,而不是风险分担,不会引致政府债务风险上升。

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模式正是开发性政府与社会资本模式的有力体现。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书峰认为,中国最要补的短板就是我们的中小城市和县城。“我国北上广深以及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从城市建设、生活配套、公共配套等方面,都可以媲美发达国家,但是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这些小城市的差距还非常大。”张书峰说,“华夏幸福多年来不断借鉴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在产业新城的开发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市场化的综合PPP模式,补齐区域经济发展短板,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会上,张书峰介绍了多个华夏幸福产业形成的经典案例。河北固安产业新城是华夏幸福开发运营的第一座产业新城。经过17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新型显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全县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1.1亿元,提升到2018年的86.3亿元,固安产业新城贡献率达到70%。浙江嘉善产业新城2013年签约以来,迅速形成了“研发在上海、转化在嘉善”的发展格局,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引入了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科研团队30多个,入驻企业近300家。日前,嘉善县政府和嘉善产业新城分别入选浙江省县域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20强、浙江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20强,政企合作“1+1>2”叠加效应正在显现。

中国水环境集团副总裁张璐晶在会上谈到了用PPP助力高质量生态环境治理的创新思路。她说,近20年来,中国建设了大量地上污水处理厂,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当年建在城镇边缘的污水处理厂被居民区包围,臭气、噪声严重影响周边环境,原有污水厂占地面积大、处理规模不足、出水标准亟须提高。截至2018年底,全国城镇累计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4332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95亿立方米/天。若将全国80%的传统地上厂改造为下沉式再生水厂,占地仅需9.3万亩,节约用地129万亩,可带动改造投资1.55万亿元,节约的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可带动约10.8万亿元绿色产业投资。通过下沉式再生水厂系统理念可有效解决邻避问题,实现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财政部重磅!PPP项目付费纳入政府义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