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我写了《2016年中国PPP发展前瞻》这篇文章。文章写到, 2016年我国PPP的发展将逐步显现以下八个方面的趋势特征。一是PPP的立法进程将明显加快,但由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法》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存在冲突,导致立法结果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二是有关PPP的政策制定方面,包括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间,在权威性、协同性和连续性方面逐步增强。政策涉及范围逐步收窄,出台频率明显减缓。三是PPP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将提上日程,与PPP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流程和能力建设等,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配套。四是地方政府对PPP项目的选择趋于理性,对PPP本质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对PPP项目的落地更加重视。五是地方政府平台公司特别是城投公司,迎来又三次发展的浪潮。城投公司介入PPP项目的机会明显增大,项目增多。六是PPP与资本市场的粘性将逐步加强,金融产品的运用范围明显增大。这不仅有利于PPP长期运作机制的形成,也有利于增强对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的吸引力。七是PPP的社会氛围逐步趋于平静。广泛性、大规模的PPP宣传和推介活动明显减少,商业性培训市场逐步冷落。定向、专业、专题性培训、业内交流和资源对接活动明显增多。八是与PPP发展的利益相关者,更加求真务实。既重视眼前也开始着眼长远,以共同维护PPP走向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文章第一次提出了期望理性回归、重构生态的预期。
2016年底,我又写了一篇年度总结性的文章,名为《PPP加快发展呼唤理性思维》。文章指出,三年来我国各地在具体实施PPP模式的过程中,催生了不少的PPP项目落地,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当前在PPP模式推进实施中,不同程度的出现变相包装,伪PPP充斥市场;设置壁垒,隐形阻击民资进入;浪费资源,重复建设机构库专家库;漠视政策,违规担保承诺回购;避实就虚,社会资本跑马圈地;误导舆论,过度神化泛化PPP模式;真假难辨,PPP咨询机构专家遍地;资源错配,基金遍地多数浮半空;污染环境,培训评比收费捞钱等十个方面的混乱现象,耗费了大量的政府资源和公共资源,需要尽快整治。同时,提出要实现PPP模式在中国的长期健康发展,当下的首要任务是减速慢行,呼唤理性思维。特别是针对PPP对政府融资、财政减负和债务化解方面的作用,要客观分析和辩证对待。把PPP模式的推广和运用,提高到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投融资管理和项目运营方式改进的高度,回归到提高政府项目投资和运营效率、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的本源上。
现在回头看看,再总结下2017年我对中国PPP是怎么看的?我认为这几年PPP最大的成就,就在于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终于在规范PPP操作和理性发展PPP方面,达成了高度共识。无论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公开征求意见,还是50号文、87号文、92号文、192号文、2059号文等的颁布实施,都为未来中国PPP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当然,若说不足的话,就是这样的局面比我们满怀期盼的等待,还是有点差距。
是啊,我们在充满期盼的等待中,迎来了中国PPP的起飞进入平飞,高速发展转变为理性发展。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能相信,一个更加健康和美好的PPP发展生态环境,在不久的将来也要来临。让我们祝福并等待,一个理性繁荣的中国PPP的2018!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