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不能盲目追捧,更要冷静思考其应用难题


来自:PPP项目争端解决     发表于:2016-07-08 17:08:06     浏览:383次
2016年以来,各地水利、高速公路、城市轨道、农业等各类PPP项目正在加速落地,有的省份总投资金额在千亿元以上。PPP已经成为稳增长、激活社会投资的重要手段,承担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任务。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入库的PPP项目达到8042个,总投资达9.3万亿元,PPP项目覆盖也由5个行业扩大到13个行业。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总裁助理、投资事业部总经理赵喜安指出,到目前为止,集团PPP项目已经有186个,总合同金额7680亿元,累计完成了3000亿元。他认为PPP主要是让政府跟企业在市场中重新定位,政府由经营者变成合作者、监管者,企业由过去的建设者,变成产品的提供者和运营者,这才是PPP核心的定义,是一个角色的调整。

但也有不少专家学者表示目前的PPP项目有些异化了,PPP成了政府解决资金困难,规避政府债务的工具。对于政府投资项目而言,以往常用的政府担保,通过平台公司贷款的方式遇到政策限制无法操作。PPP方式由于社会投资者是以项目投资的方式注入资金,未作为政府债务处理,但实际上是一种隐性债务。


现在各界对PPP的火热追捧,是否是一个正常的现象?需不需要降温?

王守清:现在PPP是中央这边热,真要热起来,还是要问问各地的市长愿不愿意。若是地方的市长有钱,肯定不愿意实行PPP;没有钱还想做项目,就会使用PPP。但是民营企业不一定愿意干,一个项目二十年、三十年才能脱身,风险太大。

PPP肯定不是万能的。比如PPP支付分为使用者支付、前端补贴和后端补贴等,前段补贴就很容易造成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骗取中央财政。而且PPP对地方债务的帮助,没有想象那么高,因为地方政府融资成本高,若是使用PPP可能效率更低,不一定适用。

金永祥:我觉得谈不上降温,政府在做该做的事情。但是学术界比较活跃,研讨特别多,这也为以后做项目在进行理论上的准备。但要防止讨论多,实务少,现在的PPP应该规范,讨论得太热,实质性的推动却没有那么热。


另一方面,我最近也经常碰到,很多地方本来准备采用BOT、TOT模式实施项目的,突然提出要改为PPP模式来实施项目。这不仅是对PPP模式的误解,更会成为推进中国PPP模式良性发展的障碍。如果是这种情况,那绝对需要降温。

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可以采用PPP模式。采用PPP模式的项目,必须符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公共服务的要求。对于项目特性和预期服务质量具有不确定性、难以明确项目要求,或者难以明确划分风险的项目,不应采用PPP模式。

中国的PPP项目背后有哪些难题?

目前不少PPP项目“看起来很美”,背后却有诸多难题待解:一是PPP项目投资周期长、经济效益差,社会资本大多望而却步;二是一些项目配套政策跟不上,暗含风险隐患点,加大了PPP落地难度;三是有的PPP项目信息公开不规范、不透明,影响社会资本风险把控。
民营资本参与不足
长期以来,公私合作模式项目也就是PPP项目在操作层面存在重融资轻管理、民营企业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4月底,全国PPP项目达到8042个,总投资达到9.3万亿元,项目覆盖也由5个行业扩展到13个行业。不过另一项数据也显示,今年以来,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下滑,1到4月份同比增速为5.2%,只有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5%的一半。在推进PPP项目过程中,民营资本参与不足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认为,一方面,地方政府出于风险考虑,更愿意与央企、国企、大型上市公司合作;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履约能力差,缺乏相应法律法规制度,这也让民营资本驻足观望。

中国民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投资官张胜坦言,民营企业参与PPP确实存在诸多难题。首先,配套政策不完善是导致民营企业参与PPP建设始终存在永远的 “玻璃门”。以社会办医为例,201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的措施,明确要求放宽准入,通过特许经营,共建民营、民办公助的模式,支持社会办医,实现公平待遇。但是现在大部分的政府部门并没有出台政策的细则。区域规划中没有或者较少为社会办医预留空间,区域卫生规划对社会办医进行前置审批,限制民营资本持股比例的事屡见不鲜。在医保定点以及税收用地等诸多国民待遇上,民营企业目前都处于弱势地位。第二是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导致PPP的热情不高。第三个问题是部分项目的运作不规范、不透明,导致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无门。第四,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契约精神,导致民企参加PPP项目违约事件屡见不鲜。

准经营类项目“造血”能力差
在西部地区,由于发展总体滞后、基层财力薄弱,过去单纯依靠公共财政投入,地方政府负担较重,因此乐见PPP项目落地。不过,对于大量准经营和非经营项目而言,由于投资周期长,收益缓慢,社会资本参与意愿总体并不高。

目前公共财政是各类公共工程建设投资主体,但庞大资金需求与有限政府财力之间的矛盾,使一大批需建、想建的项目只能在排队中等待。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由于发展总体滞后、基层财力薄弱,过去单纯依靠公共财政投入,地方政府负担较重,因此乐见PPP项目落地。

根据政策标准,PPP项目分为经营、准经营和非经营项目三类。经营性项目是指收费高速公路、地铁等有较好收益预期,市场运作机制成熟的项目,是社会资本参与的重点领域。如大连快轨3号线延伸线PPP项目,总投资达到92亿元,吸引了不少金融机构投标。

现在部委都在研究PPP,这些研究应该避免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王守清:我认为从国家层面制定的PPP法律,内容应该包括政府审批权限的问题,流程和管理程序的问题,合同框架和风险分担原则,退出机制和纠纷处理机制,各地项目规模上限与政府财力比例,会计准则等制度,使之具备全国统一的原则性做法和较强的法律效力,避免由中央部门或地方法规政策所带来的冲突。

金永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中,楼继伟部长讲了两个小时的PPP,力度很大。财政部、住建部、发改委现在都在研究PPP,用财政资金来撬动社会资本,实施混合所有制。但应该保持冷静头脑、冷静思考,争取少走弯路,因为PPP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
比如,什么样社会资本才能进入?用PPP是为了解决粗放型发展的问题,但现在中国的PPP项目已经有很多了,未来PPP立法要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就没什么意义了。

徐向东:不仅是部委,很多民间机构、大学、团体甚至个人都在研究PPP,发改委、财政部走在了研究的前列。目前,发改委牵头起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法》,而财政部则成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中国既有实践,总结出PPP十大主要问题和冲突,或者说需要改进的地方。从某种角度来看,一个PPP项目能否成功,至少会涉及到发改部门、财政部门、土地管理部门、规划部门、住建部门、银监会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等,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对PPP项目的实施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公私合作法,应是一个综合性的法律,各个政府部门的协同及能力建设至关重要。

中国的PPP究竟该如何成长?

民营准入给予绿色通道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副司长韩志峰指出,加强政府、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核心是把项目做好。如何做好项目?首先要选择规模适度、收益稳定和条件成熟的PPP项目;二是要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三是要精心确定项目融资方案。要大力发展项目融资,鼓励保险和PPP投资基金更多以资本金注入方式参与到PPP项目建设当中来,尽可能拓宽PPP项目融资渠道,发挥好金融机构融资顾问作用;四是要签订规范的合同文本;五要建立多元化的退出机制;六是要大力创新,灵活运用各类模式。
    
辩证看待PPP
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孔涛认为,PPP模式绝不是简单的融资手段,要义在于:转变政府职能、降低综合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允许社会资本合理盈利,政府和社会资本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此,需要我们辩证地来看待PPP的推广应用。一方面,行动上必须积极,积极是方向。我们必须扎实推进PPP项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另一方面,思想上必须审慎,由于现阶段,PPP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相关运作机制和管理经验以及项目风险分担机制还不成熟,因此不能一哄而上。

坚持总体市场化
国家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勇认为,PPP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一种融资模式,但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融资方式。从目前西方国家来看,真正的在做基础设施的很大一块是靠市政。另外,我们在做PPP过程中,应该要坚持一个总体市场化的原则。应该要引用境外有资质的大型企业,在新的形式下来共同提升我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保险参与需建立增信
中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赵威认为,PPP项目本身将是保险资金的最佳投资的一个选择。与此同时,保险资金也可以通过PPP的方式,参与到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是落实供给侧改革的一个有效方式。保险业作为投资人,从财务成本讲,不是自己的收入而是负债,所以保险公司作为投资,是让渡了长期的流动性要求。所以我们做投资时,建立了一些增信的方式,与其他产业资本充分合作,也强调和政府采购的合作,将项目的本息纳入政府的预算当中,合理分担和保障资金的安置。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专业】PPP基金的现状扫描与展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