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破题PPP打造独特样本


来自:华宇国信投资基金     发表于:2016-06-07 08:18:06     浏览:385次

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被各城市寄予厚望。上世纪80年代就在我国开始应用的PPP模式,虽在全国遍地开花,但多年来一直未在制度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近年来,青岛市在这一领域积极尝试、大胆试验,在PPP推进过程中的多个环节率先破题,走出了一条务实高效、前景广阔的路子,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青岛样本”。



厚积薄发,展开PPP实践


2015年3月31日,青岛市政府研究确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PPP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推广运用工作。同年8月19日,青岛市首个PPP项目通过审查。在这一过程中,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联合审查,引入第三方机构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并聘请了财政部有关专家对该项目物有所值评价报告、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组织实施工作提供了全过程指导。项目定价采用广泛询价和磋商的方式,在自行采购中引入价格竞争机制,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参与审查的专家,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青岛首个PPP项目是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PPP实施范例。

 

此后,青岛城市建设PPP模式进入快速推进阶段。仅用了短短10个月时间,该市就完成了3批共86个项目的征集和识别工作,胶州湾岸线整治、胶东新机场、地铁建设等事关青岛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携手运作、运用PPP模式予以推进。



破解难题,积累宝贵经验


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在PPP的前期推进中,青岛也遇到不少难点问题,而正是在破解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该市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积累了宝贵经验。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社会资本方专业性程度不够高。另外,由于PPP项目回报率较低,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积极性,对PPP项目的落地率带来影响。

 

其次是PPP项目某些概念或程序较为模糊,需要对具体概念或程序进一步明确,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困难。

 

第三是PPP模式周期较长,要增加PPP项目甄别、物有所值评价、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等环节,项目方要编制PPP实施方案、洽谈社会资本方、签订PPP合同,所需程序较多,周期漫长。

 

第四是实际操作经验相对缺乏。政府部门和企业双方均对该类项目的合作模式、风险分担、收益保障、交易流程等方面缺乏经验,实际操作中可以借鉴的规范模式较少。

 

该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这些问题,青岛市逐步建立健全法律体系,降低项目风险、增强投资者信心,保障公、私双方合法权益;加强人才培训、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同时,建立传统投资比较值数据库和实施方案完整性、可行性评价体系,为政府开展此项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博采众长,放大青岛特色


有业内专家表示,青岛PPP项目的储备体量不小,在全国来看也比较超前。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PPP的应用,主动对接国内外先进经验来推动本地PPP的发展,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量身定做具有特色的PPP项目,使项目落地得更快更好。

 

由于较少考虑融资之外的其他环节,国内不少城市的PPP项目运作难以构建成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框架结构体系,这也是目前PPP项目落地慢、落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岛市政府建立了由财政、发改、规划、物价等市直部门和各区市政府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和PPP工作督查组,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在项目适用范围、运作方式、管理机制、合作伙伴选择、签订合同文本、开展绩效评价、做好示范推进等方面,为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提供更多保障,在同类城市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对于进一步放大PPP模式的青岛特色,有专家建议:青岛要在法制化约定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从过往的经验来看,财力不足的城市市场容量有限,富裕发达的城市政府引入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又不高。青岛介于两者之间,PPP项目落地的可能性更大,面临的机遇也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模式助推贵州交通建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