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入门槛和地方保护主义:民企进入PPP项目的两大绊脚石


来自:华宇国信投资基金     发表于:2016-07-18 16:40:00     浏览:584次

来源:中央人民政府网

为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2016年5月20日国务院派出9个督查组,赴18省份督查,找到了民间投资增速下降的原因。6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民间投资政策落实专项督查工作汇报,要求以不断深化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PPP模式是撬动民间投资投入到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文件,比如老36条,就是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国家重要基础设施领域,比如能源、电力、水利、交通、市政服务等。

 

2014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将“民间资本”扩展到“社会资本”,央企、国企都有份参与,有份“分羹”,这样就在实际过程中使民企和央企、国企在同一个舞台上展开了一场惨烈的大PK。

 

国务院专项督查第八组组长,水利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矫勇在督查中发现,在各省操作PPP项目当中,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项目方面,当地政府对民企进入提出了诸多准入要求。

“第一,要求企业资本雄厚,而民企比不上央企、国企。”资本雄厚的问题是在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接洽进行融资时也会有所体现。央企、国企融资利率比民企低是普遍现象。“第二,要求业绩突出,很多民企难以符合标准。”相较于央企和国企,民企很难在实际业务中做到业绩“突出”。“第三,要求企业资质,比如要求企业具有总承包特级或者施工一级等资质,这些资质民营企业不具备。”很多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是否必须具备这些资质,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因此,民营企业就感觉到PPP项目,特别是大型项目,成了央企和国企的专属舞台,对民企的“挤出效应”十分明显。矫勇表示,在督查时,有的企业直言不讳地讲,PPP项目我们要选择合理的个头,太大的项目我们不敢碰。有一个企业讲,凡是省一级组织的PPP项目竞标,原则上他们都不去投,他投的主要是市县级的项目,这些项目规模不是太大。对于民间资本来说,无论是资金的能力上还是业绩上,还是资质上,在竞争方面与国企相比都处于弱势。这是一个客观问题。

除了横亘在民企面前的准入门槛,或明或暗的地方保护主义也成为阻碍民企进入PPP项目的壁垒。

 

“最典型的就是为获得当地PPP项目投标资格,外地企业必须办理一系列复杂的备案手续,或者要与本地企业合作才能参与竞标。”一位参与了多次地方PPP项目招投标的民营企业家大吐苦水,备案手续往往要盖十几个部门的公章,增加成本。等手续真正办完了,竞标时间往往也过了。“还有一些地方政府要求更为严苛,经常设立一些与项目本身无直接关系但外地企业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的目标,例如要求在当地的办公室面积必须超过多少平方米等。”

 

矫勇表示,希望中央下一步能够针对PPP再进一步出台指导性文件,让地方和各个行业都能够打造一些PPP项目,进一步降低门槛,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让民间投资更好地投入到国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模式与资产证券化AssetsecuritizationandthePPPmodel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