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深入对接债券融资实现“落一子而活全局”


来自:中政智信     发表于:2016-12-13 20:16:06     浏览:335次


如今,我国PPP模式步入高速发展时期,需要丰富便利的融资工具予以支持。PPP与债券市场的深入对接,有助于补充PPP资金来源,实现多元化、市场化的融资;还可以优化PPP融资结构,实现“落一子而活全局”。


PPP与债券市场的深入对接,有助于补充PPP资金来源,加快PPP项目推广落地,也有利于债券市场创新发展,可以说相辅相成。


融资成败、融资成本高低是PPP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今,我国PPP模式步入高速发展时期,需要丰富便利的融资工具予以支持。在业内人士看来,债券融资成本较低、期限较长的优点与PPP项目的融资需求较为契合,而且还可以优化PPP融资结构,实现“落一子而活全局”。因此,应积极促进PPP在银行贷款之外,深度参与债券市场,以多元创新、有的放矢的方式,实现高效投融资。



融合路径



PPP与债券市场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地方政府债



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完善政府投资体制,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业内人士认为,在引导民营资本投资公共服务部门和基础设施的同时,地方政府可根据PPP项目具体情况、资金缺口以及自身财政状况和金融生态环境,以发行地方政府的一般债券的方式,为PPP提供部分资金源。


假设项目资本金比例为25%,地方政府占资本金出资比例为20%,则地方政府每出资100亿元,理论上可带动投资2000亿元。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已经行动起来,通过规范发债筹集PPP建设基金;有些还吸收银行、保险资金参加;有些发债筹资,统筹成立省级政策性担保基金,这些都有效放大了政府资金的引导效应。



金融债



2015年开始国开行、农发行推出专项建设债券,2016年进一步扩大规模,所筹集的专项建设基金同样可以为符合条件的PPP提供部分种子基金。


此外,2016年政策允许商业银行的投贷联动试点,可考虑探索由商业银行发行专项金融债,根据市场化原则为PPP提供投贷资金。


——PPP本身可以借助债券市场实现多元化、市场化的融资


除了传统的企业债券融资模式之外,PPP项目在创新型债券领域大有可为。比如,明确的经营权、稳定的现金流,使PPP项目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具备一定基础。据了解,山东潍坊最近实现了全国首单资产收益权证券化的PPP项目。


项目收益债以项目未来的现金流为偿债来源,有助于盈利前景较好的PPP项目摆脱主体资质依赖,可以为项目建设运营提供大额度、低成本的资金,且还款来源稳定,风险相对可控,发行前景向好,应是PPP融资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此外,业内人士还认为,可探索通货膨胀指数债券,以规避长周期的通胀风险。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提出,基于PPP模式下的“投资者或特别目的公司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项目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方式举债并承担偿债责任”。2015年有关通知做了进一步明确。政策制度的持续完善,为PPP的债券丰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债券市场也为PPP基金、PPP项目沉淀资金提供投资渠道。根据实际情况不同,投资者可灵活选择自己投资或者委托投资等入市方式,有效盘活资金。



夯实基础



PPP与债券市场的深入对接,有助于补充PPP资金来源,加快PPP项目推广落地,也有利于债券市场创新发展,可以说相辅相成。为了更好地实现良性互动,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PPP商业模式的市场接受度。具体来看:


首先,在地方政府层面,应不断深化管理和服务功能。业内人士认为,实施PPP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一放了之,相反需要地方政府充分发挥组织、决策、增信、监督、风险分担的作用。其中,在组织环节,应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流程,提升流程标准化水平,组织引导项目顺利规范运行;在决策环节,应进一步加强项目可研分析,客观筛选项目主体,科学决策,确立合理的融资模式和回报机制。


在增信环节,可选择长期服务购买协议、政策性担保基金、第三方保险等方式,提供有限责任担保,为PPP融资增信;在监管环节,应加强项目绩效管理和审计,加强项目资金专户管理,优化补贴和服务定价机制,激励运营方提高运营效率;在风险分担环节,既要坚持主要由社会资本承担商业风险,防范政府变相举债,又应强化契约意识,稳定长期预期,给社会资本“定心丸”,降低政策不确定性。


其次,在社会资本层面,则应着力提高专业运营效率。为适应资本市场融资需求,PPP项目主体应重视PPP项目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责任要求;充分发挥在管理技术、专业技能方面的优势,通过提高运营的稳健性和盈利性,提升信用表现。在PPP融资产品设计中,通过交易结构、增信措施等方面的完善,使项目方与投资方的利益平衡,最大化地实现PPP模式和资本市场的优势融合。

版权声明:“中政智信”推送的文章,一定注明作者和来源,除非无法确认。部分文章推送时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做删除处理,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资讯】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答记者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