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学术探讨(七):针对项目公司运营管理监管缺失问题,实施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


来自:智合PPP     发表于:2017-06-08 00:17:03     浏览:356次

1

特色化制定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方案思路及建议

(1)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的概念

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可以理解为在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监管主体”为实现“监管目标”,基于一定的“监管规则”,对“监管客体”,采取一系列“监管手段”,实施约束和控制的活动(“监管内容与环节”)。对于项目质量不仅包括施工质量,还外延到产品性能、运行效率和环境质量等概念。

PPP项目全生命周期没有严格统一划分标准,根据我国对PPP项目建设程序的有关规定,为了更好体现质量的形成过程,本文把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包括项目识别、项目准备、项目采购、项目执行和项目移交阶段。

(2)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的任务

监管主体以系统的观点,以全生命周期为视角认识PPP项目质量,形成上下游单位对质量的无空隙监管体系,包括项目识别、项目准备、项目采购、项目执行和项目移交阶段。站在全局的角度监管项目公司的投入和产出质量,加强施工质量监管、运营质量监管,确保 PPP 项目最终为公众提供安全、优质、高效、便利的公共产品或服务。

(3)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的目标

明确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的目标是确保PPP项目各阶段质量监管活动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构建 PPP 项目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模式前,需对监管目标加以明确,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质量监管模式。结合我国PPP 模式监管现状,可以将PPP项目质量监管的目标概括如下:

开展PPP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规范市场行为、确保项目质量、提高公共产品的服务质量。由于公共项目产品自然垄断和公共物品性质的存在,在PPP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减弱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引入监管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市场失灵和提高公共产品的服务质量。

保障PPP项目社会效益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由于PPP 项目产品具有公益性,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是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公众是项目的使用者,项目的质量直接关系公众的切实利益。所以质量监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实现政府、私营部门、公众的“三赢”目标。为保证PPP项目的顺利实施,降低PPP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风险,低劣的项目质量一方面需要大幅度增加工程事故、停工、返工、维修的人工、器材、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在运营阶段安全事故增加、维修费用增加、项目使用功能降低,都会给国家和公众都造成巨大浪费。因此通过有效的质量监管,最终实现PPP 三方“三赢”局面。

2

监管工作执行流程标准化

①PPP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监管

在项目立项阶段,发改委是质量监管的主体,综合性独立监管机构辅助监管。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监管,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否就方案进行具体,深入、细致进行了技术论证和经济论证。项目决策监管包括决策程序是否标准,以及决策方法是否科学。为了保证PPP项目决策质量PPP项目综合独立监管机构可以组建由专家组成的临时论证委员会,参与项目决策,提高项目决策质量。

②公众参与PPP项目决策质量的监管

PPP项目决策阶段建立公众参与PPP项目机制,明确政府和公众参与者的权利配置,搭建“政府-公众”互动交流平台,提升公众对项目决策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在 PPP 项目决策中,特别是一些环保PPP项目,选择适当的公众参与人数和参与方式,听取公众意见,平等对话,充分协商,能有效预防和化解因为PPP项目决策的不当而引起的群体性事件。

(1)项目准备阶段和项目采购阶段质量监管事项

①综合性独立监管机构和建设主管部门对项目准备阶段的监管

综合独立监管机构要监管项目发起人发布招投标公告、资格预审、评审结果等程序保证程序公开,过程透明。在评审时,对项目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和财务负担进行论证,综合评估合作伙伴的专业资质、技术能力、PPP项目经验、财务实力、信誉状况等。

②综合性独立监管机构对特许权协议的监管

特许权授予阶段综合性独立监管机构要监管合同的规范、内容全面、条款清晰。有关质量方面的条款包括:项目建设的要求、特许经营内容、范围及期限、详细规定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设施维护和改造、安全管理、质量风险的分担、争端解决方式等内容。

(2)PPP项目执行阶段质量监管事项

项目执行阶段是影响项目质量的决定性环节,设计质量一直以来是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如果该阶段设计质量出现问题可能会造成工程停工、返工甚至造成质量事故和安全隐患。

①重视公众参与 

PPP 项目的方案设计重视公众的参与,公众需求是 PPP项目设计的基础,让公众积极参与到 PPP项目的设计中。包括广泛征集公众设计意见,及时向公众发布设计方案,公众参与设计方案的优选,最终确定设计方案。

②监理单位对项目勘察设计质量的监管

项目执行阶段,监理单位重点监管,勘察人员资质、勘察操作是否正确等。设计阶段重点监管图纸质量,图纸是否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书写是否规范、设计标高和尺寸是否正确、专业协调的一致性、施工可行性等。

③施工图纸审查机构对图纸质量监管

施工图审查机构对图纸进行技术性审查,主要包括: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动力等专业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以及相关设计人员是否按规定在施工图上加盖相应的图章和签字等。

(3)PPP项目移交阶段质量监管事项

项目移交是指特许权结束,项目公司将项目所有权移交给政府或者政府指定的其他机构。项目移交阶段的质量监管是 PPP项目移交后正常运营的保障,监管主要包括移交范围、移交条件和项目质量保障移措施。参与监管的主体包括综合独立监管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

①移交范围监管

根据 PPP合同监管移交范围,以免因项目移交范围不明确造成争议。通常移交范围大致包括:项目设施,项目土地使用权及项目用地相关的其他权利,与项目设施相关的设备,机器、装臵、零部件、备品备件以及其他动产,项目实施相关人员,运营维护项目设施所要求的技术和技术信息,与项目设施有关的手册、图纸、文件和资料(书面文件和电子文档),移交项目所需的其他文件。

②移交条件的监管

保证项目移交后政府自行或是选择第三方能保证项目正常运营,综合性独立监管部门按照 PPP合同中约定的项目移交条件和标准来确定监管内容,主要包括技术方面的条件和标准、项目设施应符合双方约定的技术、运营安全和环保标准以及移交大修质量(移交大修是指项目公司应在移交之日前的规定时间内对项目本身进行一次全面的、维护性的检修)等。

③项目质量保障的监管

项目质量保证期的约定,包括项目保证期限、保证责任、保证期内各方权利义务等。移交质保金或保函的安排,约定质保金数额和形式、保证期限、移交质保金兑取条件,以及质保金的退还条件等。

3

建设监管反馈体系,保障项目公司规范化运营

目前,各省市大多数PPP项目尚处于准备阶段,随着财政部公布的示范项目陆续签约落地,在今后的几年内,有关项目公司规范化运营方面的问题将会逐渐凸显出来,比如政府缺口补贴合理依据的问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问题。如果在项目前期实施方案或是PPP合同中没有充分考虑和制定项目绩效考核方案,项目后期运营中将会面临众多的问题。

对项目参与方的监管约束是为了规范项目参与主体的行为,保障项目公司规范化运营。激励机制作为辅助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和自我约束,提高项目公司在公共服务方面提供的效率。对监管对象的约束方式主要体现在价格监管、质量控制、产权约束方面。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资金补贴和项目奖励方面。

①价格监管

价格监管是PPP模式下政府监管的核心内容。自然垄断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社会投资人后,按照成本导向法定价很容易导致价格过高,公众难以承受。因此,政府必须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价格监管机制,兼顾社会利益和社会资本利益。定价机制应以促进社会公平竞争、保障社会公众利益、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维护企业利益为目标,充分考虑项目的投资与经营成本、物价指数、税费政策、产品和服务质量、社会公众的消费承受力、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等各类因素。

②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的目标是在保证城市公共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一般情况下,市场竞争会促使企业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来增加市场份额,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PPP项目具有自然垄断性,往往只有一家或少数几家国有企业经营,这样的企业会受到利益的驱使,降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损害社会公众利益。因此,为维护和增进社会公众利益,政府必须对PPP项目的质量实行监管。建议项目公司内部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质量量化标准和指标、质量检验体系和流程、质量考核办法等。

③产权约束

产权约束主要体现在所有权约束、经营权约束和剩余索取权方面。PPP模式下可以通过对项目产权的配置,完善治理结构,实现政府的有效监管,进而提高PPP项目的效率。其一,股东及债权人会加强对项目公司的控制。政府部门、社会资本、外部金融机构作为项目投资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各投资方都会对项目公司的活动进行约束和监控,控制力度取决于其投资比率;其二,从PPP运作模式来看,主要有BOO、BOOT、BOT、OM4种运作模式,项目公司对项目的控制权依次越来越小,通过选择不同的运作模式,来分配项目公司的权利,进而达到对项目公司约束的目的;其三,政府投资人和社会资本拥有剩余索取权,有权派出监事会监督项目公司,使政府监督、内部监督、社会监督与合同约束相结合。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污水处理PPP项目存在的误区与问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