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融资收紧不会引发大规模违约,金融老司机:远没到唱挽歌的时候


来自:中国PPP中心     发表于:2018-01-23 03:10:23     浏览:340次

银行收紧PPP项目融资 专家称不会引发大规模违约


近日,部分银行收紧了对PPP项目的融资。民生证券PPP研究中心主管朱振鑫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透露,日前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严禁地方政府以政府投资基金、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之后,各大银行接到财政部的口头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所有跟政府融资有关的业务,PPP是其中重要的审查内容之一,因此出现了部分银行收紧 PPP信贷的情况。


“更确切的说法应当是银行对PPP项目进行规范性审查整改。”财政部、发改委PPP专家库双库专家,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民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原因还是出于防控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的目的,财政部门针对地方政府借道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变相举债进行规范的工作,也逐渐延伸到了金融机构端。


银行收紧PPP信贷,有人担心 PPP项目会出现停工和违约潮。对此,朱振鑫表示,现在银行对PPP的态度较为谨慎,收紧PPP信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还在审批过程中暂未放贷的PPP项目,暂停审批;二是对已落地PPP暂停放款,进行风险排查。对第一类项目的影响是暂时的,2018年3月份待PPP项目审查完后会重启;对第二类项目的影响暂时不好说,得看已落地项目能否经受住考察,如果合法合规将不受影响;如果存有瑕疵,政府、社会资本、银行三方很有可能会协商进行整改补救,尽量能够继续做下去,毕竟中止的代价很高。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PPP项目可能会出现停工,但出现大规模违约潮的可能性不大,毕竟政府、社会资本、银行三方都不愿看到这种情形。


陈民指出,这种担心毫无必要。如果项目本身依法合规,收益可观,风险可控,增信措施到位,PPP后期贷款融资应该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陈民建议,目前针对PPP项目的信贷政策更加规范严格,对PPP项目的交易结构设计和程序合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社会资本,在选择项目和设计项目方案时,需要更加慎重。


银行收紧PPP信贷,对相关上市公司影响如何?专家表示,2017年以来发改委、财政部推出多项政策支持PPP项目前端投融资与退出机制,政策的改变利好上市公司参与PPP项目。


棕榈股份日前公告,公司联合中标“保山中心城市坝区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一期)PPP项目”。项目总投资约人民币105亿元,占公司2016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268.81%。该项目签订正式合同且顺利实施后,将对公司2018年及未来年度经营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


朱振鑫表示,银行收紧PPP信贷,对于正在审批的项目审核力度趋严,审核周期会被拉长,如果未能通过审核会使相关上市公司前期的努力付之东流。但已落地项目会停工和违约的可能性不大,且之前因融资问题导致上市公司PPP终止的情形并不多见,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短期影响可能不会很大,中长期影响还得视前期项目质量和规范性而定。


至于如何规范PPP发展,万博研究院新供给中心主任刘哲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规范和创新PPP模式,激发民间投资参与积极性,首先,进一步法善法律制度,明确合作主体的权责关系,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其次,运用市场化的定价方式,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再次,创新民间投资的参与模式,如通过资产证券化、股权转让等金融手段,平衡PPP项目长周期性和民间投资的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提高民间投资参与意愿。


金融老司机对2018PPP的研判

来源:PPP导向标

作者:尹昱  国家发展改革委PPP专家库专家


“你的爱迟早会像海潮一样从我这里完全退回去,留下我,像一片湿漉漉的海滩,布满无足轻重的碎片。”2017年7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后,PPP政策从鼓励发展转到大力规范,四季度有关部门相继发文,更把热火朝天的PPP一下打入了冷宫。2017年12月4日清库通知发布后,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都进入了“排雷”静默期,静待“靴子”落地。


回望2017年上半年,两部委PPP库合计总投资达到了惊人的20万亿,现在看来颇似冰火两重天,一场春梦了无痕。2014年10月43号文以后,为了急于接过融资平台的接力棒,PPP仿佛那个被推下鳄鱼池的小伙子,拼命向前游。一时间烈火烹油、鲜花着锦,PPP成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地方政府找到了救命稻草,各类机构纷纷下海,现在面对政策转向,各方都懵圈了:“姑娘你好似一朵花,为了你的眼睛我到你家。你把我藏到井底下,你割断了绳子你就走啦。” 小伙子没娶上富翁的女儿,愤而发问:“三年前,是谁把我踢下去的?”


幸好大型商业银行等机构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没有大幅度跟进,不至于造成过大的损失。各界都在打探:PPP盛极而衰了吗?PPP的旗帜还能打多久?第一轮外资BOT 2000年后逐渐无声无息、第二轮市政公用事业BOT遇到2008年4万亿嘎然而止,2018年第三轮PPP是否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PPP本身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还远没到为PPP唱挽歌的时候。PPP的生命力就在于冲破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的垄断,引入竞争,提高建设期和运营期的效率。不能因为遭遇了假PPP就不相信真爱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不去除那些包装成PPP的拉长版的BT,PPP怎么能迎来春天?


现在正是做真PPP的时候,不破不立,去伪存真。别了,拉长版的BT。虚假繁荣的泡沫本来就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必定是精品。这一轮PPP的成绩在于搭建起了顶层设计及探索了政府付费类PPP模式。PPP是国家战略,PPP改革不能停步。在理念上要回归提高建设和运营效率的初心,如果PPP不能提高效率,它就什么都不是,因为仅就融资作用而言,还有其他更好的工具。


从顶层设计来看,现在可以腾出精力反思一下三年多实践暴露出的问题,趁3月底前的“冬季农闲”,检讨政府付费类项目“可用性+运维绩效”的付费模式,为物有所值和21号文公式打打补丁。从项目选择来看,在举国上下降杠杆的大环境下,既然在央地财权事权理顺前,难解政府付费类项目“不规范”问题,不妨放一放,等条件具备时再让PPP的这一条腿跟上。PPP应更多地回到特许经营、回到BOT,三年多来的特许经营类PPP项目实践,质量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20多年的BOT实践,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汲取。第一轮外资BOT项目规模巨大、合同结构复杂、法律完备,其中定价和调价机制、争议解决机制等都值得今天学习;第二轮市政公用设施BOT项目实践,暴露出市政公用事业体制和机制的种种问题。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的价格改革,仍是制约特许经营领域PPP项目落地的关键因素。


尽快出台PPP条例,制定制度性的保障措施。消除现有政策法规与PPP模式间的冲突,为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提供稳定的法律环境。强化信用环境建设,提高各方契约意识,尤其要加强地方政府诚信建设,降低政策性风险,提振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PPP项目的信心。


地方政府应为社会资本提供信用支持。政府保证(government guarantee)是国际上私人资本介入基础设施建设的通行做法,地方政府有责任为社会资本提供最低使用量保证等保证,这并不是简单的固定回报。政府机构就防止不必要的同类竞争性项目建设、必要的财政补贴、有关配套设施等提供承诺,是由基础设施建设的超前性决定的,并不是50号所禁止的融资性保函。有这三类承诺才能够保障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的权益。


培育偏好PPP项目的长期股权投资者。希望出现麦格理基础设施基金这样偏好基础设施投资的长期基金,基金募集对象应该是寿险资金、养老金、教育基金、家族基金等长期权益性资金,这样才能逐步改变基金“明基实债”的现状。建议中国政企合作基金和各地政府引导基金开办融资担保业务,如果项目出现财务风险或政府违约等政策风险,由基金承担还款义务。这样既发挥政府性基金对融资的增信和放大作用,又依靠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专业性筛选评估项目,提高PPP融资的效率。


金融机构应借鉴项目融资做法,围绕PPP项目收费权这一优势进行融资创新,同时要将风险分摊给其他项目利益方。探索引入介入权和直接协议,使介入权成为金融机构控制项目公司资产和权益的重要方式,提高PPP项目的融资可行性。


PPP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来源:证券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立法快来了!赶紧给你的“合同”盖个章!
下一篇: